[实用新型]一种改良型楼板立管洞口封堵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0286.1 | 申请日: | 201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6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洪小利;王京;侯进智;任学军;范宏;鞠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新兴保信建设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0 | 分类号: | E04G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楼板 洞口 封堵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的楼板立管洞口封堵模具。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中,建筑结构中需要预留大量的孔洞,用于穿装各种管线,管线施工完毕后,需要将这些孔洞封闭,但是对于楼板中预留的立管孔洞,传统的封堵方法采用铁丝吊胶合板施工工法,至少需要两个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吊装胶合板并浇灌混凝土,工序繁复且效率低下,而且施工质量差,混凝土固化后其表面粗糙,需要人工进行打磨处理。
中国专利ZL201120120624.9中记载了一种用于楼板立管洞口封堵的模具,其主要是采用两个相互匹配的封堵半盘,封堵半盘的中心部位设置有嵌套立管的管套,施工时,将两封堵半盘的管套套装在立管上,将贴合部位的台肩利用锁扣扣紧即可。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模具由于反复使用,会造成锁扣的尺寸变形,导致台肩部分难以紧密贴合,对浇灌混凝土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楼板立管洞口封堵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改良型楼板立管洞口封堵模具,包括两个封堵半盘,两封堵半盘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与待封堵管道相适配的半圆孔,两封堵半盘的结合面边缘设置有台肩,其中孔缘处的台肩组成嵌套管道的管段,其余部分台肩相互贴合并通过连接装置相紧固,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缘处的台肩其圆弧两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凹凸弧段,且两端的凹凸弧段相互嵌套。
可选的,所述凹凸弧段的径向尺寸相同。
可选的,所述凹凸弧段的周向尺寸相同。
可选的,所述凹凸弧段的凸弧段的周向尺寸小于凹弧段的周向尺寸。
可选的,所述连接装置为螺栓螺母,所述两封堵半盘的贴合部分台肩上对应设置有螺栓孔,并通过所述螺栓螺母相紧固。
可选的,所述封堵半盘的外轮廓为半圆形。
可选的,所述封堵半盘的外轮廓为三角形。
可选的,所述一封堵半盘的外轮廓为半圆形,另一封堵半盘的外轮廓为三角形。
可选的,所述封堵半盘上还设置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的立板立管洞口封堵模具的连接装置进行改进,采用相互嵌套的凹凸弧段实现封堵模具对立管夹紧,避免了现有的封堵模具由于锁扣易于变形导致立管难以夹紧的缺陷,提高了立管封堵模具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栓螺母紧固封堵模具,与锁扣结构相比,成本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堵半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堵模具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堵模具正面投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封堵半盘的结构示意图。
两个半盘包括盘面1和盘面11,盘面1和盘面11中心部位设置有孔,孔径与待封堵立管的管径相适配。
孔的边缘设置有台肩2和台肩21,施工时,台肩2和台肩21组合为与待封堵立管相适配的管段,立管嵌于该管段内。
弧形的台肩2和台肩21的端部,按照弧形台肩的内侧或外侧,交错对应设置有凸出的弧段4或孤段41,相对应的台肩部位为凹弧段,施工时,弧段4或弧段41交错插置于对应凹弧段中,为了避免凸出弧段与凹弧段之间发生干涉,以凹孤段的弧长大于凸出弧段的弧长为佳。
为了避免施工时,灰浆沿盘面1和盘面11的结合缝处渗漏,本实施例中在盘面1和盘面11的结合处设置有与弧段4和弧段41相匹配的凸出部分,且两盘面的凸出部分可相互插合,以达到避免灰浆泄露的目的。
用于连接紧固的台肩3和台肩31中对应设置孔5和孔51,施工装配时,将螺栓分别穿置于孔5和孔51中,并用螺母紧固即可。
图1所示实施例中,盘面1和盘面11均为半圆形,作为其它的实施例,两盘面还可以为三角形,其中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最佳;也可以采用一个盘面为半圆形,另一个盘面为三角形的结构,以便更灵活的适应施工环境的需要。
为了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封堵模具的刚性和强度,还可以在盘面上设置加强筋。
图2和图3分别为施工时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和正面投影结构示意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但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构思和发明实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惯用的技术手段进行等同的替换,应当指出,这种等同的技术手段的替换仍然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新兴保信建设总公司,未经中国新兴保信建设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02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