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4392.3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4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林长明;王风友;亓跃东;亓乐军;于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市精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08 | 分类号: | F16L11/08;F16L11/1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240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复合 塑料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缠绕有螺旋筋的塑料软管。
背景技术
塑料软管因其机械强度高,不易被酸、碱物质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管连接管、煤气管道连接管等,在医学领域上也具有应用,比如人造喉管等,现有的塑料软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内管平滑,柔韧性不够,当被折弯时容易被折死,即管壁相互贴合进而导致管路不畅通,使用寿命较短,耐弯耐压强度不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纤维复合塑料软管反复卷曲使用容易被折死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折死的可反复卷曲使用的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耐弯耐压性能好,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包括外管和内管,以及设置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纤维层,在所述外管的表面还缠绕有螺旋筋。
优选的,在所述外管的表面缠绕的螺旋筋为等螺距的螺旋筋。
进一步的,所述的螺旋筋直径是内管直径的1/25~1/3。
进一步的,所述的螺旋筋的螺距是内管直径的1/12~1/2。
进一步的,所述的螺旋筋的硬度大于或等于内管的硬度。
又进一步的,所述的纤维层为网状编织纤维层。
再进一步的,所述的纤维层为涤纶或者维纶。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管为PVC管,所述的螺旋筋为ABS螺旋筋或者PVC螺旋筋。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管为PU管,所述的螺旋筋为PU螺旋筋。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管为EVA管,所述的螺旋筋为EVA螺旋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在被折弯曲时,在缠绕于其外表面的螺旋筋的作用下不会被折死,提高了软管的耐弯耐压性能,可以根据需要对软管进行自由弯曲,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目前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容易被折死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防折死的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通过在软管内管的外层缠绕一层螺旋筋,在将软管弯曲时,不会被折死,提高了软管的耐弯耐压性能,延长软管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本实施的挠性纤维复合塑料软管,参见图1所示,包括外管1内管2,以及设置在外管1和内管2之间的纤维层3,在所述外管1的表面还缠绕有螺旋筋4。
优选的,在所述外管1的表面缠绕的螺旋筋4为等螺距的螺旋筋,保障软管的可挠性。
所述的螺旋筋4的直径是内管2直径的1/25~1/3,其螺距是内管2直径的1/12~1/2。
为了进一步增强螺旋筋的紧固性,所述的螺旋筋4的硬度一般要大于或等于内管2的硬度,否则,防止外管1和内管2折死的效果不好。
为了防止螺旋筋4从外管1上滑脱,在缠绕螺旋筋4时,应该在螺旋筋4没有完全冷却时进行缠绕,在外管1的外表面同样涂塑一层软塑料,热的螺旋筋4缠绕其上的同时,与其相溶,实现了与其固定,可以有效的防止螺旋筋4从外管1上滑脱。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纤维层3优选采用网状编织纤维层,且纤维层3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为涤纶或者维纶等纤维材料。
所述的内管2可以为PVC管、PU管、或者EVA管,当内管2为PVC管时,所述的螺旋筋4相应的为ABS螺旋筋或者PVC螺旋筋。当所述的内管2为PU管时,所述的螺旋筋4为PU螺旋筋,且外管1与内管2的材料优选一致。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市精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潍坊市精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43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苏氨酸合成新工艺
- 下一篇:一种利用喷射反应器进行还原胺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