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3915.2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9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汪峰;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昊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包装 电池 气囊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锂锰铝塑膜软包装电池行业,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
背景技术
在数码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受二次软包装电池技术的影响,一次性锂锰电池体系中的软包装锂锰电池也得以迅速发展。与二次电池的工艺一样,一次锂锰软包装电池也采用铝塑膜冲坑的方式来制作电池壳,并且在电池腔旁边留有气囊,在电池初次封装时,将电池以气囊朝上的方式放置,电解液由气囊一侧注入,待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电解液被电芯吸收,电池内部达到初步的化学平衡后,将电池内部的气体和多余的电解液从气囊内抽出,完成最终封装并切掉气囊。传统的气囊内部空间为标准的长方体,完成初次封装的传统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如图1所示。
传统结构的气囊存在如下不足:因为电解液首先是被注入到气囊中的,气囊与电池腔之间的两层铝塑膜贴得很近,导致电解液从气囊导入电池腔的通道很狭窄,传统的气囊四边与电池平面几乎都呈直角状态,电解液自身的重力很大程度被气囊靠近电池腔的边缘承受,可能导致迫使电解液向下流入电池腔的驱动力不足,那么就可能出现气囊内残留电解液过多,而到达电池腔的电解液不足的问题,电芯吸液不足会对电池的性能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 供一种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它可以改善电芯吸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其截面为梯形,且与电池腔靠近的一边为斜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截面为直角梯形。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成型结构,气囊剖面呈梯形,与电池腔靠近的边缘呈斜坡状,可以对电解液起到引流的作用,有利于电解液进入电池腔,避免了电芯吸液量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完成初次封装的传统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
图2为完成初次封装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
图3为冲制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软包装电池壳及气囊所用到的模具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软包装电池壳及气囊结构图。
图中1.电池腔,2.传统气囊,3.电解液通道,4.注液口,5.剖面呈梯形的气囊,6.斜线,7.冲壳模具电池腔凸模,8.冲壳模具电池腔凹模,9.冲壳模具气囊凸模,10..冲壳模具气囊凹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本实用新型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其截面为梯形,且与电池腔靠近的一边为斜线6。
更进一步地,截面为直角梯形。
为完成初次封装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包括电池腔1,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位于电池腔1和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之间的电解液通道3,位于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外侧的注液口4,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与电池腔1靠近的一边为斜线6(如图2所示)。 它改变了传统气囊内部空间为标准的长方体的结构特点(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锂锰软包装电池气囊结构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在制作锂锰软包装电池冲壳模具时,将冲制气囊部分的冲壳模具气囊凸模9宽度做成冲壳模具气囊凹模10宽度的一半,并且空缺的部分靠近电池腔,另外一边仅留配合所必要的间隙,而冲壳模具电池腔凸模7和冲壳模具电池腔凹模8形状完全匹配,如图3所示。
②、组合好模具之后按正常规程冲壳,所冲制的电池壳气囊部分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软包装电池壳及气囊结构图,其中电池腔1和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向上,在电池腔1和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之间有电解液通道3,剖面呈梯形的气囊5与电池腔1靠近的一边为斜线6,如图4所示。
③、电池的制作工艺与传统工艺一致,电芯入壳并初步封装之后的效果即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昊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昊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39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