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墨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2679.2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1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钦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51907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墨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打印设备,特别是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设备通常包括墨盒、盒安装部分、记录头以及其他控制部件,如泵。其中,墨盒用于容纳墨水,且通常墨盒可以包括数个分别用于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墨盒,盒安装部分可以包括数个分别用于容纳不同颜色墨盒的容纳室。在进行打印时,需要将墨盒装入盒安装部分中,并将墨盒上的出墨口与盒安装部分上的供墨口对准连通,使得墨盒中的墨水可以从供墨口经由相应的墨水流动通道输送至连接的记录头中;并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从记录头上设置的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来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载。
欧洲专利EP2010392公开了一种喷墨打印机以及安装在该打印机上的墨盒,其中该墨盒包括位于储墨腔中的可变形腔,可变形腔由柔性薄膜构成;与打印机泵连接的充气口;当打印开始时,泵在控制器作用下通过充气口对可变形腔加压,可变形腔膨胀导致储墨腔中墨水从供墨口挤出,墨水流入打印头中从而将打印头中聚集的空气排出,清除打印头中气泡。
然而,由于可变形腔容纳在储墨腔中间,当对可变形腔加压时,储墨腔中墨水向四周扩散,只有少量墨水经由供墨口排出,因此需要泵多次对可变形腔加压,此时容易导致可变形腔的薄膜破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泵对墨盒加压时,墨水无法顺利流出且薄膜破裂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墨盒,可拆卸的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所述打印机包括可与墨盒连接并对墨盒充气加压的泵,所述墨盒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墨水容纳腔、设置于壳体侧壁上的出墨口和临近出墨口可与所述泵连接的充气口,其特征是,所述墨水容纳腔内还设置有隔板,所述墨水容纳腔被所述隔板分隔成第一储墨腔和第二储墨腔;所述第一储墨腔与所述出墨口和充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储墨腔和第二储墨腔之间通过单向阀连接,所述第一储墨腔包括可变形腔。
所述可变形腔由壳体的内壁以及覆盖在内壁上的可变薄膜组成。
所述可变形腔是一个由柔性薄膜构成的墨水袋。
所述可变薄膜外表面还设置有恢复弹簧。
所述单向阀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阀腔、位于阀腔内的弹簧、可变形的弹性部件和阀盖,所述弹簧用于支撑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弹性部件中间甚至有可导通墨水的通孔,所述阀盖覆盖在所述阀腔上并被密封。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墨水容纳腔内还设置有隔板,墨水容纳腔被隔板分隔成第一储墨腔和第二储墨腔;第一储墨腔与出墨口和充气口连接,第一储墨腔和第二储墨腔之间通过单向阀连接,第一储墨腔包括可变形腔。通过打印机泵对可变形腔吹气加压,第一储墨腔受正压,单向阀关闭,由于隔板的阻挡作用,墨水经由供墨口流入打印头。当泵不工作时,可变形腔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打印头受到第一储墨腔负压,部分墨水和气泡回流到墨盒,从而清除打印头中气泡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墨水不易流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印机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墨盒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内部切面图;
图4为打印机对本实用新型墨盒充气时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墨盒在打印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墨盒,2打印头,3泵,4驱动器,5控制器,6充气口,7出墨口,8单向阀,9导气口,10安装槽,11阀盖,12阀部件,13弹簧,14阀腔,15墨水导入口,16通孔,17通口,18隔板,19第一储墨腔,20第二储墨腔,21导气通道,22可变形腔,23内壁,24存储装置,25恢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打印机示意图,打印机包括存储墨水的墨盒1以及可更换墨盒的墨水管理系统,墨水管理系统还可将墨供应到打印头组件2中,该打印头组件2将墨水经由打印头输送到媒介,打印机还包括一个泵3,一个或多个驱动器4以及控制器5。泵3通过可相对运动的柔性管与墨盒1连接,并且根据需要持续地或在离散时间连接,以改变墨水管理系统内的压力,泵3通过向墨水管理系统提供一定量的流体如气体从而对墨盒1加压,驱动器4可以是对打印机内的机械移动进行驱动的一个或多个驱动机构,例如马达。控制器5可对打印机的任何合适的构件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26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引擎上的曲轴的润滑装置
- 下一篇:自燃煤矸石山综合治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