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1733.1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5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赵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1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压缩机 吸气 消音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压缩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之理,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通常会在其内部安装有一个吸气消音器,制冷压缩机工作时气缸通过吸气消音器吸入制冷剂气体,由吸气消音器既起到减弱压缩机内部发热时制冷剂的加热作用,又起到降低制冷剂气体流动过程中压力脉动导致的噪声和振动,从而有助于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声,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即提高制冷压缩机的能效比(COP)。由此可知,吸气消音器是目前往复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的必不可少的并且是较为重要的配件之一。
正是由于吸气消音器具有前述的积极效果,因此始终受到业界的关注,并且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藉以提高吸气消音器的降噪性能的技术信息在文献中不乏见诸,对此可以由并不限于以下例举的公开文献印证: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663663Y推荐有“消音器壳体”用于制冷压缩机,该专利方案解决了上、下壳体之间的密封问题,对于提高前述的COP值有建树并且还可以降噪;CN2705629Y提供的“消音器”同样对先有技术中的消音器的密封问题进行了改进,与前述的CN2663663Y具有异曲同工之效;CN2733037Y介绍的“全封闭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特点是在下消音室内设置钩形连通器并且由纵向隔板将下消音室分隔成1∶3两个不同容积的容腔,该专利对于降低吸气噪音段频率有所帮助,但整体降噪效果仍不足以达到人们期望之程度;CN2833127Y披露的“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新型节能消音器”的结构由于与前述CN2733037Y相似,因此技术效果也相仿;CN2886124Y揭示的“制冷压缩机用半直接吸气消音器”对于方便安装有帮助,并且可在随制冷设备的运输过程中减少故障几率;CN201165957Y举荐的“制冷压缩机用吸气消音器”解决了防止异物进入压缩机气缸的问题。
又,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1487461B(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壳盖与壳体的配合结构)、CN101545472B(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和CN101545473B(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这三项专利均由本申请人的前称提出,其中CN101487461B解决了吸气消音器的壳盖与壳体之间的凹凸不平和毛刺等问题,使两者的结合达到极致程度;CN101545472B巧妙地解决了对滤网的蔽护问题,客观体现了说明书第3页第15-18行记载的技术效果;CN101545473B通过在壳体与壳盖之间增设隔离盖,并且在隔离盖上设计有围堰,将滤网以平铺方式固定在围堰上,从而客观体现了由说明书第3页第10-14行所归纳的诸如避免杂物经滤网而损及压缩机,保护压缩机气缸等技术效果。
在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技术内容中,凡是涉及旨在降低噪音的技术方案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消音室的数量;二是加长吸气管路的长度;三是减小吸气管路的有效截面;四是采用复杂形状的吸气管路如国际公布号W02006/11683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171424A公开的“用于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五是将增加消音室与加长吸气管路兼蓄并取(即兼蓄并用)。但是,这些技术手段在增强消音器降噪性能的同时,也增加了消音器的吸气阻力,从而降低了压缩机整机的运行性能。
又,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吸气消音器普遍存在由液击而引起的损及压缩机气缸的技术问题,因为在吸气消音器吸入的制冷剂气体中不免混杂有液态物质如润滑油和非气态的制冷剂的情形,在吸气消音器的所有空间内,这些液态物质都会因吸入气缸而对气缸产生不希望出现的但客观上极易出现的液击。
依据公知常识,气体是可压缩的,而液体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当制冷系统有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汽缸冲击压缩机阀片时,则造成压缩机阀片等部件的毁损,严重时造成压缩机压缩部分永久性损坏。
由于造成液击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制冷剂或润滑油过多;加液过快;膨胀阀(也可称调节阀)的调节度即开启度过大;蒸发器热负荷不稳定;吸气阀开启过快(卸载容量过快);系统设计有失合理等等,因此,业界习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加以排查处置,从而忽视了甚至根本未想到借助于吸气消音器的合理结构来防止液击出现的设计思路,更具体地讲,业界通常认为液击现象与吸气消音器的自身结构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17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