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纤带及采用该光纤带的光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1178.2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6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沈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丽云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李悦 |
地址: | 515000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采用 光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光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压的光纤带及采用该光纤带的光缆。
背景技术
随着宽带需求的不断增长,光纤的应用量与日俱增,为了达到高密度用户群的宽带需求及云计算的宽带要求,光纤带光缆被大量应用。在国内光纤光缆行业中,光纤带光缆中的光纤带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979-2009 《光纤带技术要求及验收方法》的规定来生产和检验的,该标准中规定了两种类型的光纤带,分别为边缘粘结型和整体包覆型。边缘粘结型光纤带中,光纤之间通过粘结涂料粘结,光纤的上、下方是外露的,因此,光纤带在生产过程中及易被外物刮伤及被压迫而断裂或对光纤产生应力,造成光纤带不能正常使用;整体包覆型光纤带为环状体(见标准的图3),光纤整体位于并带涂料中,在并带生产中由于光纤带是盘绕在盘具上的,随着盘绕层数的增多,内层的光纤带不断地被压迫,因此,内层光纤带需要承受较大的侧压力,故生产完成光纤带后,在测试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内层光纤带断裂或受力后光学参数变劣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生产、交货,而且给检验、生产人员带来了不少麻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用新型一种光纤带,在光纤带的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侧压力造成的光纤断裂、光纤光学及机械性能劣化的问题;进一步有,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使用该种光纤带的光缆。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光纤带,它是由多根轴线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导纤维2、粘结材料1一体构成的,光导纤维全部位于粘结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结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间隔分布的凸体11和凹槽12构成的;光导纤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实例中,凸体位于光导纤维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凹槽位于相邻的光导纤维的间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横截面上,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为直线,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1为直线,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1位于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上方,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为直线,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为直线,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位于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下方,凸体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1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之外;凸体的形状为圆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实例中,凹槽位于光导纤维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凸体位于相邻的光导纤维的间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横截面上,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为直线,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1为直线,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1位于光导纤维顶部的连线L3上方,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为直线,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为直线,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位于光导纤维顶底的连线L4下方,凸体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1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连线L2之外;所述凸体的形状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实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凸体的形状为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实例与第三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凸体的形状为梯形。
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为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为G.652型或G.651型或G.653型或G.654型或G.655型或G.657型或A1a型或A1b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实例五中揭示的一种光缆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位于中央的松套管3、位于松套管外且与松套管紧贴的加强件4、包覆在加强件上的护套层5构成的;所述松套管中包含有多根上述所述的光纤带,且多根光纤带以层叠的方式依次叠放,光纤带与松套管管壁是不接触的。
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或聚丙烯。
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材料为芳伦纱或玻璃纤维带。
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的材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或低烟无卤聚乙烯或聚氯乙烯。
本实用新型中的光缆不局限于实施例五的情形,只要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光纤带的光缆,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丽云,未经林丽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11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自动蓄电台式电脑
- 下一篇:新型痰液检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