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时脱除烟气中重金属和细颗粒物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7406.0 | 申请日: | 2012-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6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由长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脱除 烟气 重金属 颗粒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设备烟气的净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同时脱除烟气中重金属和细颗粒物的设备,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燃烧设备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诸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和重金属等)对大气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危害。燃煤烟气经过湿法脱硫后,可脱除大部分重金属,但排放到大气的烟气中,仍然存在质量可观的、以汞为主要元素的重金属,其余重金属主要以铅、铬和镉等为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2005年全球大气汞的人为排放量达到1930吨,人为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土法炼金和氯碱工业等。化石燃料燃烧是最大的认为排放源,达到人为排放总量的45%,其中大部分来自燃煤排放。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燃煤排放的汞量是非常大的。尽管加装SCR和湿法脱硫等设备后有利于烟气中汞的脱除,但仍有煤中汞的20~30%(加装SCR后)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仅仅因为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达到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而细颗粒物(PM2.5)污染,更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已经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2011年发表的排放清单,截止到2005年我国人为活动造成的PM2.5一次排放量中,使用化石燃料的固定源排放超过60%,而移动源占3.0%,但增长很快,大城市已达到10%左右。PM2.5成分中,40~75%的重金属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因此,控制以煤主要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PM2.5排放技术,是我国环境改善的重要技术需求。
多种污染物同时脱除技术具有减少占地、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的优势,受到国内外环保企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专利文献“燃煤锅炉烟气臭氧氧化除汞方法”(200510061123.7)提供了一种锅炉烟气汞排放控制方法:在温度范围为110~150℃的锅炉烟道低温段喷入臭氧,将锅炉烟气中不溶于水的零价汞氧化成为易溶于水的二价汞,然后在洗涤塔中对烟气进行水洗实现脱除。中国专利文献“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的方法及装置”(0610102077.5)提出了一种锅炉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的方法及装置:将烟气引入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并向其内喷入富氧高活性吸收剂,吸收剂由以下物质组成:粉煤灰、消石灰、添加剂,添加剂为高锰酸钾、亚氯酸钠、氯化钠、次氯酸钙或过氧乙酸中一种或多种组合。该专利技术主要采用了氧化法实现了汞的价态变化从而将其脱除。中国专利“一种烟气中汞净化回收方法”(201110117647.9)提供了一种烟气中汞净化回收方法,提出了以担载催化剂的活性炭纤维为原料制备脱汞吸附剂,所提出的活性炭纤维难以用于基于旋风分离的循环床反应器。
目前,开发高效、低投资与运行维护费用的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仍然是广大环境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阻力小、脱除效率高、投资与运行维护费用低的同时脱除烟气中重金属和细颗粒物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同时脱除烟气中重金属和细颗粒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烟气进口段、大孔射流布风装置、循环流化床反应器、螺旋给料器、旋风分离器、干湿组合式静电除尘器和沉淀池;旋风分离器布置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气体出口处;所述的干湿组合式静电除尘器由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组成,湿式静电除尘器的排水口与沉淀池连接,沉淀池的中上部设有上清液使用出口,上清液使用出口通过连接管道与湿式静电除尘器喷水入口相连,在该连接管道上安装有调节阀和除尘循环水泵;烟气经进口段依次经过大孔射流布风装置、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旋风分离器、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后,通过引风机送入烟囱;旋风分离器分离下来的颗粒一部分通过回料口重新进入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另一部分颗粒由排料口定期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沉淀池下部设有沉淀池排灰口和调节阀;在干式静电除尘器的下部设有干式静电除尘器排灰口和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74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