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辐射对流采暖制冷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4148.0 | 申请日: | 2012-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0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军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007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射 对流 采暖 制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制冷板。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发展的制冷采暖末端分为对流型和辐射型,对流型的就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空调末端(分机,盘管,风柜等),辐射型目前主要是毛细管末端和冷梁,以及地板采暖等等,兼部分具有制冷采暖功能,且部分具备蓄能保温能力。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采暖能力下降,寿命短,耗能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同,提供一种蓄热式辐射对流采暖制冷板,工质可在板内循环,温度场均匀,具有蓄热能力,且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辐射对流采暖制冷板,包括传热面板和传热面板底部的工质传送段,工质传送段内有与外界冷/热源连接的工质输送管,所述传热面板包括由上下多层框体组成的结构框,并在每层框体上安装传热管,所述工质输送管通过热量传送管分别与各层传热管连通,所述传热管外填充蓄热层,所述蓄热层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有内结构层和内装饰层而蓄热层的另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有保温层、外结构层和外装饰层。
所述传热面板可以使单面或者多面为传热面或者是非传热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包括传热为主的传热面板和工质传送段,传热面板位于工质传送段的顶端,传热管将热量传至蓄热层,蓄热层将热量分别传至内结构层和保温层,热量在保温层内被保留,而传至内结构层的热量再传递到内装饰层,进而将热量通过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带出。
传热面板顶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上结构层和上装饰层,可向顶部进行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
上结构层底部设有保温层,则底部只能蓄热,不能进行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
所述传热管为翅片管,且结构框的每层框体上设有与翅片管对应的槽道,该槽道为螺旋或者是非螺旋。
该辐射对流采暖制冷板可根据需加热或冷却的不同对象(材料、设施,及动植物和工件及人员等)的工作位置和环境的需要进行组合,组合而成的成果包括与建筑结构相结合的带制冷采暖的建筑物构配件(墙体,地板,梁柱),和可以作为装饰用的地板,顶板,墙裙,装饰板,隔板,室内分隔板或者包装箱板,工件托板,工件冷房或者暖房围护板,及为工位设置的工位围合板,座椅,工作台,和小型区域性空调板及高大空间的局部空调板等使用,图2为其中一种组合方式。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辐射对流采暖制冷板,传热面积大且迅速,蓄热能力大,对热的响应速度快,其有益的效果是其传热方式为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综合作用,具有热传递对象作用距离短,热传递速度快,升温降温效果好,温度梯度小,省材料,省安装,兼有蓄能和保温的多种效果,具有成规模推广的潜力,板体综合运用了小温差传热,热蓄能,加强热辐射等技术,热辐射和热对流的综合作用,可根据用户工位及工件和需升温或降温用户对环境的温湿度要求及冷却和升温要求进行接触式或者非接触式的升温或降温,并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和定制大小合适的多块多样化模块式采暖制冷板进行组合,通过外接系统进行制冷采暖,可以有效减少制冷采暖区域,且可有效地减小人体附近的温度梯度,提供高舒适性的稳态冷(热)环境,减少室内温度或空气对流所产生的冷热损失,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使热量及时到达需要使用的场所,而避开浪费热量的区域,是使用人在空调区域内的感觉是环境冷热,接近于自然界的冷热感觉,避免了普通空调的吹风感和普通空调的巨大空调机组的末端设备和安装量。不光适应人体的制冷采暖需求,且对于工件和特殊动植物的之冷场采暖也能够很好的适应,无吹风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采暖制冷板的一种组合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辐射对流采暖制冷板,包括传热面板和传热面板底部的工质传送段,工质传送段内有与外界冷/热源连接的工质输送管16,所述传热面板包括由上下多层框体组成的结构框2,并在每层框体上安装传热管1,所述工质输送管16通过热量传送管3分别与各层传热管1连通,所述传热管1外填充蓄热层5,所述蓄热层5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有内结构层9和内装饰层10而蓄热层5的另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有保温层6、外结构层7和外装饰层8。
所述传热面板顶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上结构层11和上装饰层12。
所述传热管1为翅片管,且结构框2的每层框体上设有与翅片管1对应的螺旋槽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军,未经杨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41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