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侧微水冷节能热风阀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4133.4 | 申请日: | 2012-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1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辉;樊金锋;刘保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中青冶金阀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9/12 | 分类号: | C21B9/12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13102 | 代理人: | 戴辉 |
地址: | 066403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侧微 水冷 节能 热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风阀门,具体说是涉及一种新型的单侧微水冷节能热风阀的改进结构。有效阻止了热量传递及降低冷却水用量,达到节能目的。
背景技术
热风阀是炼铁热风炉系统的关键设备。目前国内市场基本上以衬里热风阀为主,其结构特点是:阀体双止口面四进水双路循环冷却结构。阀门通道内衬耐火材料,密封面采用焊接或部分锻打结构。另外,热风阀的密封面及内水套与热风直接接触,接触面积大,吸收热量多能量损失大,冷却水量消耗大。阀体密封面采用钢板焊接方式,焊缝多焊接工艺复杂,焊接质量不易控制严重影响阀门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侧微水冷节能热风阀,有效减少了热量传递,减少热能损失,降低冷却水用量,达到节能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单侧微水冷节能热风阀,包括阀体及内设的耐火材料衬,还包括设有的止口圈;其中,所述的阀体设有单侧水冷单向循环水道,在阀体内部通体设置耐火材料衬,及位于阀体与耐火材料衬之间安装隔热毡层,阀体单侧水冷单向循环水道内设有止口圈,另一侧设置网型筋骨。因此,通过对阀体冷却水循环方式的改进,可以降低冷却水用量,达到节能目的。此外,因使用了网型筋骨、耐火材料、隔热毡,有效阻止热量传递,减少热能损失。
在本新型中,所涉及的止口圈呈U型结构,包括“U”型止口圈长边部位向一侧延伸成的围板,在所述止口圈的围板上设有法兰。因此,采用耐热钢整体锻打,提高了整体机械性能,大大减少了焊道数量,增加了可靠性,提高了阀门的整体质量,延长了阀门寿命。
总之,本新型具有的特点是:
1、阀门采用单侧水冷结构,水道布局更加合理,传统的为四进两出,新型为一进一出,减少了循环水用量,降低了能量消耗。
2 、阀门采用单密封止口面结构,另一侧为全耐材结构耐材,既有效的起到阻能隔热效果,又保护了阀门高温侧焊接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耐材的固定采用不锈钢网状式的筋骨连接结构,既保证了耐材的强度及牢固又增加了筋骨的抗氧化,抗腐蚀的性能,有利地提升了整体阀门的使用寿命。
3、阀体内衬材料选择不同:密封面侧采用耐冲刷耐材,非密封面侧耐火度好,有效保证了阀门的使用性能。
4、单密封止口面结构减少了冷却水道的焊道数量,从而有效避免了因焊接缺陷而导致的阀门质量问题,使阀门制作工艺更加简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左视图;
图3是图1的止口圈局部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图2所示的单侧微水冷节能热风阀,包括阀体1及位于阀体1两侧的法兰7,并在阀体1内部通体设置耐火材料衬2,及位于阀体1与耐火材料衬2之间安装的隔热毡3。本新型中,在阀体1一侧的单侧水冷单向循环水道内设有止口圈6,另一侧设置网型筋骨5。
见图3给出了止口圈的结构。所涉及的止口圈呈U型结构,包括“U”型止口圈6长边部位向一侧延伸成的围板,在所述止口圈6的围板上设有法兰7。
根据应用特点,在本新型中所指的隔热毡采用最新的纳米技术生产的WDS?纳米级微孔系列隔热材料,其隔热性能比传统纤维类的保温材料高3~4倍,是迄今为止隔热性能最好的隔热材料。
产品性能如下:
颜色:白色
熔点:>1200℃
使用温度:-50~1100℃
密度:300~450kg/m3
比热:800℃ 0.8kg/kgk
抗压强度:(压缩10%) 0.3MPa
线收缩率:950℃ 2.0%
化学成分:SiO2 50%,Zr SiO4 45%,其他 5%
导热系数:20℃ 0.021W/mk
主要用途:鱼雷罐、钢包、焦炉炉门、阀门
本新型因在阀门内腔通体衬耐火材料衬,避免了热风与冷却水套直接接触,有效阻止了热量传递,减少了冷却水带走的热量,起到隔热节节能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中青冶金阀门有限公司,未经秦皇岛中青冶金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41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