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1619.2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9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仁民;陈晓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高强 混凝土 薄壁 钢管 桩基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排桩是由前、后两排平行的桩及桩顶的连梁组成的框架式空间桁架结构,该种结构无需支撑, 具有更大的施工空间, 挖土方便。从结构受力上看,该种结构为空间超静定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从而能有效的限制侧向变形。
常用的双排桩桩型为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具有承载力高、可以穿越各种土质复杂或软硬变化较大的土层(如各类黏性土、砂土、碎砾石土、风化岩及多夹层的岩层)、施工工艺成熟以及对周围建筑影响小等优点。但钻孔灌注桩具有施工环节较多、技术要求高、工艺较复杂、施工和养护时间长、造价高等缺点。
专利号为201020121882.4的双排高强预应力砼管桩,该种结构综合了高强预应力砼管桩及双排桩的优点,施工简单快捷、质量易控、工程造价较低,但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抗弯能力较小,在工程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TSC管桩)是指在采用牌号为Q235B或Q345B的钢板(钢带)经卷曲成型焊接制成的钢管内浇注混凝土,经离心成型,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80MPa,具有承受较大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基桩制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刚度大、抗弯能力强、兼有挡土止水功能、施工方便、快速,可循环利用、适用于开挖深度较深基坑的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
一种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后排桩、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前后排桩联系梁、水泥土搅拌桩,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的一端布置前排桩冠梁,后排桩的一端布置后排桩冠梁,前排桩冠梁与后排桩冠梁之间设置前后排桩联系梁,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后排桩之间为桩间土,桩间土与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之间布置水泥土搅拌桩。
本实用新型的后排桩为PHC管桩或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可以充分发挥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及双排桩的优点,整体性好,刚度大,抗弯能力强,结构变形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2、后排PHC管桩或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3、前排桩冠梁;4、后排桩冠梁;5、前后排桩联系梁;6、水泥土搅拌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1、后排桩2、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前后排桩联系梁5、水泥土搅拌桩6,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1的一端布置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2的一端布置后排桩冠梁4,前排桩冠梁3与后排桩冠梁4之间设置前后排桩联系梁5,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1、后排桩2之间为桩间土,桩间土与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1之间布置水泥土搅拌桩6。
本实用新型的后排桩2为PHC管桩或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双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场地条件和计算分析,确定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1、后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2的型号、桩长、桩间距、双排桩布设型式及排距、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前后排桩联系梁5的截面、配筋和间距;确定水泥土搅拌桩6的类型、桩径、桩长、桩间距;
第二步:施工水泥土搅拌桩6;
第三步:施工前排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1、后排桩2(静压法或振动液压法);
第四步:施工排桩桩顶的前排桩冠梁3、后排桩冠梁4和前后排桩联系梁5,开挖基坑;
第五步:对基坑坑底进行清理、整平,浇筑垫层,施工底板及主体结构;
第六步:回填土,视情况拔出预制高强混凝土薄壁钢管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16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