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输液器防鼓针针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5261.2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05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田玉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玉国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输液 器防鼓 针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器针头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输液器防鼓针针头。
背景技术
一次性输液器是静脉输液的常用医疗耗材,用量很大。而目前的一次性输液器在使用时易发生渗液鼓针现象,伸进血管内锋利的针头刺穿血管壁是内因,病人不能自控扰动针头移位是外因,这种现象在老人、小孩以及精神不稳定的特殊病人发生的几率更大,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唤医务人员重新操作,否则肌体组织积液严重将对医务人员后续的输液操作带来不便、给患者带来痛苦。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输液器针头这一不利内因进行改进,彻底解决了即使针管在血管内发生移位也不会出现刺穿血管壁而发生渗液鼓针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液鼓针的一次性输液器针头。
为实现一次性输液器在静脉输液时不渗液不鼓针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一对物理矛盾,即针头刺穿血管壁进入到血管内是输液必需的、针头愈锋利对患者的创伤愈轻,而一旦输液操作成功后,针头留在血管内变成我们不需要的,针头愈锋利隐患愈大。这一对物理矛盾需采用时间分离、空间分离的原理来解决。即将单管 针头改进为双管套嵌结构针头,它由外部不锈钢输液针头、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弹性胶管、针头手柄、托垫(针头手柄固定件)和防护罩构成;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为针头部位输液管,其下端口与外部输液器药液输送软管相连,上端口截面圆滑,是药液的输出终端,弹性胶管的上端口与外部不锈钢输液针头的下端口相连,其下端口与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的下端口相连,由此构成双管套嵌结构针头;外部不锈钢针头是穿刺血管专用的针头,针头管上有手柄,向前移动手柄,弹性胶管伸长,针头随之上行,托垫上部的垂直阻挡堰固定手柄,具备针头穿刺血管的条件,成功穿刺血管后,移动手柄下行,弹性胶管收缩至初始状态,再将手柄按在托垫下部的垂直阻挡堰之处,此时外部不锈钢的针头从血管中完全移出,仅有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在血管之中。
具体方案是:
该防鼓针针头由外部不锈钢输液针头(2)、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弹性胶管(3)、针头手柄(4)、托垫(针头手柄固定件)(5)和针管防护罩(6)构成,整体呈双管套嵌结构;外部不锈钢输液针头(2)套置在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的外壁,内嵌的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为针头部位输液管,其下端口与外部输液器药液输送软管相连,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的上端口为垂直圆滑的截面,是药液的输出终端,外置的不锈钢输液针头(2)是穿刺血管的专用针头,其上端为针头、下端设有针头手柄(4)、下端口与弹性胶管(3)的上端口连接固定,弹性胶管(3)的下端口与内嵌的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的下端连接固定,由此构成双管套嵌结构针 头;双管套嵌结构针头靠托垫(针头手柄固定件)(5)托扶固定,针头手柄固定件(5)为一实体面,与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的下端口固接,成为双管套嵌针头的托垫,托垫下半部分向两侧延伸出左右两翼,右翼上端和托垫上端右侧分别设垂直阻挡堰,用于在初始状态和针头穿刺状态下对移动针头手柄(4)的固定;移动针头手柄(4)上行,弹性胶管(3)伸长,针头随之上行,用托垫(5)上部的垂直阻挡堰固定手柄,具备针头穿刺血管的条件,成功穿刺血管后,移动针头手柄(4)下行,弹性胶管(3)收缩至初始状态,再将针头手柄(4)按在托垫下部的垂直阻挡堰之处,此时外部不锈钢针头(2)从血管中完全移出,仅有内部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在血管之中;初始状态下,针头手柄(4)在托垫下部的垂直阻挡堰之处,外部不锈钢针头(2)完全由托垫(针头手柄固定件)(5)托扶,毛细不锈钢输液管(1)上半部分外露,配置针管防护罩(6),将套嵌针头及该部位的托垫一次性盖严、整体防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针头穿刺血管成功后,移动针头手柄定位到初始状态,带动针头从血管内完全脱出,只有端面圆滑的内层输液管停留在血管内,针头穿透血管壁造成渗液鼓针的内因不再存在,患者肌体异动不再对正常输液产生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线剖视示意图。
图2为针头手柄固定件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玉国,未经田玉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52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检测异噻唑啉酮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蜂窝结构及其成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