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糊化搅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5150.3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4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绿康保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P1/16 | 分类号: | A23P1/16;A23L1/1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59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搅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糊化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粗粮在加工成即食产品时需要在加工工艺过程中经过糊化阶段,糊化后的粗粮经搅拌后包装就可以得到成品,人们在食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成品粗粮时用热开水冲泡即可食用了。糊化是指淀粉与水共热后,在一定条件下淀粉变成半透明状胶体的现象。传统的糊化操作都是靠人工手动操作来进行,由于粗粮的加工量大,传统的糊化操作又费时费力,所以这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工厂食品快速加工的要求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糊化搅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糊化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和搅拌机构,所述的搅拌机构位于搅拌容器中,所述的搅拌装置还包括对搅拌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加热单元提供粗粮糊化工序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压力,同时通过搅拌机构搅拌使得糊化反应过程更彻底,该设计替代了传统工艺中费时费力的手工操作,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生产加工效率高、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顶盖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糊化搅拌装置,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容器10和搅拌机构20,所述的搅拌机构20位于搅拌容器10中,所述的搅拌装置还包括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本实用新型利用加热单元提供粗粮糊化工序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压力,同时通过搅拌机构搅拌使得糊化反应过程更彻底,该设计替代了传统工艺中费时费力的手工操作,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生产加工效率高、利于推广使用。
所述的搅拌容器10包括由内、外壁10a、10b构成的夹层空腔11,所述的夹层空腔11与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管路30相通,所述的管路30与蒸汽源相通。也就是说对搅拌容器10进行加热的方式是:利用蒸汽对搅拌容器进行加热,结合夹层空腔11的结构设计,使得搅拌容器被加热得更为均匀,使得粗粮的糊化反应更为均匀彻底。
所述搅拌容器10的开口向上且搅拌容器10外侧壁上设置有两同芯布置的耳轴12,所述的耳轴12通过轴承组件转动连接在机架15上,所述的搅拌容器10上方设置有顶盖16,所述的顶盖16包括用于支撑电机21的第一板面31,所述第一板面31沿耳轴12轴向布置的两侧边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翻边结构165,所述的顶盖16还包括第二板面162,所述的第二板面162呈小半圆形,所述的第一板面161向上卷起的翻边结构165所在的侧边与第二板面162的直边侧铰接连接构成顶盖16。众所周知,为了保证电机的工作寿命,电机在运转时一般需要机油的润滑,那么机油就可能在使用时滴漏在顶盖的第一板面161上,因此由顶盖16的结构可以看出:第一板面161设置成具有一定槽状的结构,这样主要是为了防止搅拌容器10在糊化结束后的卸料过程中,即使搅拌容器10倾斜一定角度进行卸料,第一板面161上滴漏的机油也不会顺延第一板面161和第二板面162之间的铰接缝隙处滴落到搅拌容器10内,因此解决了机油可能会带给粗粮物料的污染问题。
所述的搅拌容器10外侧壁上设置的一耳轴12为空心轴且与夹层空腔11相通,同时与所述的管路30通过套管34套设配合相通,另一侧的耳轴12与旋转手柄13相连且实现搅拌容器10绕耳轴12的旋转卸料运动,所述的搅拌容器10两侧耳轴12通过轴承14设置在支撑架15上。该结构中:管路30是不动的,管路30通过套管34实现与夹层空腔11相通,套管34一端与耳轴12相通,二者之间通过塑胶带紧密配合形成一体,套管34另一端与管路30形成密封可转动的配合,即搅拌容器10在沿耳轴12转动过程中,套管34可相对管路30转动,并且不影响蒸汽的传输。轴承14设置在耳轴12处,主要是为了保证搅拌容器10在沿耳轴12转动过程中,套管34与管路30之间的密封转动配合不会因转动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密封性被破坏的问题。为了很好地对搅拌容器10卸料时的转动幅度进行控制,另一侧耳轴12处可以通过涡轮18蜗杆19来实现,同时配合旋转手柄13即可简单方便地对卸料过程进行旋转以及限位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绿康保健有限公司,未经黄山绿康保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51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