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吹炼水淬冰铜的连续吹炼炉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1005.8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8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庭;蔡晖;董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5/00 | 分类号: | C22B1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米中业 |
地址: | 41001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吹炼 水淬冰铜 连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有色冶金行业的冶金设备,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吹炼水淬冰铜的连续吹炼炉。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铜的火法冶炼,熔炼阶段主要有奥托昆普闪速熔炼、奥斯麦特熔池熔炼、诺兰达熔炼、艾莎熔炼,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白银熔炼以及传统的鼓风炉熔炼、电炉熔炼、反射炉熔炼等。由于传统熔炼方式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已基本淘汰了。其它熔炼方式是当时主要的熔炼方法,均可满足环保排放标准。吹炼阶段大部分采用PS转炉吹炼,由于PS转炉吹炼是间断作业,熔炼产出的冰铜通过冰铜包加入PS转炉,这样不可避免造成SO2低空溢出,车间环境恶劣。由于PS转炉间断作业,烟气波动大,不利于后期烟气制酸以及余热回收。
目前采用连续吹炼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日本三菱公司研发的三菱法,其工艺包括S炉、CL炉、C炉三台炉子组成,三台炉子通过溜槽连接,S炉为顶吹熔炼炉,CL炉为贫化电炉,C炉为顶吹连续吹炼炉;第二种是美国kennecott铜冶炼厂的铜冶炼工艺,采用闪速熔炼,冰铜水淬、磨细、干燥,采用闪速吹炼,目前我国已有铜冶炼厂采用此工艺。第一种三菱工艺的三台炉子是高低布置,通过溜槽连接,这样对建筑就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必须确保所有炉子均正常工作,一旦某一台炉子出现问题将导致生产中断。第二种闪速吹炼工艺,冰铜必须经过水淬、磨细、干燥等工序,一方面工艺流程长,另一方面水淬冰铜需要深度磨细与干燥,能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连续操作、工艺流程短的用于吹炼水淬冰铜的连续吹炼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用于吹炼水淬冰铜的连续吹炼炉,它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炉缸、炉身、炉顶,炉身两侧设有一次风嘴和二次风嘴,炉缸的一端设有虹吸室。
所述炉缸采用耐火材料砌筑而成。
所述虹吸室的底部有虹吸放出口、安全放出口,其上部有炉渣排出口。
所述炉身采用内嵌耐火材料的三层铜水套拼接而成,所述一次风嘴设置在下部的第一层铜水套的两侧上,所述二次风嘴设置在上部的第三层铜水套的两侧上。
所述炉顶为内嵌耐火浇注料的钢制水套,其顶部设有加料口和排烟口。
熔炼炉所产的高品位水淬冰铜、熔剂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炉顶加料口连续加入至炉身内,铜水套上的一次风嘴将富氧空气鼓入炉身内强烈搅拌冰铜熔体,使之在炉身内快速生成粗铜及炉渣流入炉缸内的虹吸室从不同出口分离出粗铜和炉渣,吹炼产生的高温烟气从炉顶的烟气出口进入余热锅炉回收余热,再经电收尘器后送制酸系统。本实用新型采用富氧吹炼,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连续吹炼,熔炼与吹炼可以独立作业,互不影响生产,烟气量以及烟气SO2浓度稳定,有利于余热利用以及烟气制酸;作业连续,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改善现场工作环境。通过铜水套对耐火材料的冷却,降低耐火材料的热负荷,延长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运行过程中耐火材料表面形成一渣层,可以防止熔体对耐火材料的冲刷,起到保护的作用。炉顶采用带耐火浇注料的钢制水套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工作面浇注耐火浇注料,可以降低水套热负荷,同时防止喷溅熔体对钢水套的损坏,延长钢水套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A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用于吹炼水淬冰铜的连续吹炼炉,它包括炉缸1、炉身2、炉顶3,炉缸1采用耐火材料砌筑而成,其上端面为阶梯形,有两个高低不一的平面,炉身2位于其中低的平面上,炉缸1的一端有与炉身2底部相通的虹吸室11,虹吸室11的底部有虹吸放出口12、水平的安全放出口14、上部有炉渣排出口13,虹吸放出口12和炉渣排出口13均斜向上穿过炉缸1。炉身2采用内嵌耐火材料的三层铜水套拼接而成,第一层铜水套21的两侧上设有数个一次风嘴22,用于鼓入富氧空气,第三层铜水套23两侧上设有数个二次风嘴24。炉顶3为钢制水套,其内嵌有耐火浇注料,其顶部设有加料口31和排烟口32,水淬冰铜和熔剂从加料口31加入炉身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10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