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7616.5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5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范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金翔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0 | 分类号: | F24H1/20;B01J19/00;H05B3/4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加热管因受热后陶瓷材料而产生裂缝,使用一段时间后,热电阻丝被氧化烧断而报废,使用寿命短,需经常更换。为了保证达到一定温度的前提下,炉壳表面温度尽量低。现有都加厚炉衬厚度或使用高绝热材料,以致使锅炉体积增大,造价高,温度不能随意调节,温度偏高造成热源的浪费,有些由于热交换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炉壁破裂或洞穿;锅炉外表面受到空气中氧的作用和燃烧产物的作用而腐蚀,且腐蚀速度随空气供给系数和管表面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温度偏低达不到加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的加热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波纹状加热棒,所述加热棒外设置有金属套,所述壳体外设置有控制器、温度传感器、蜂鸣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棒、温度传感器、蜂鸣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金属套的套管壁厚为3-4m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金属套采用铝或铜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壳体为三层结构,包括内层、中间层、外层。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中间层为隔热层,所述内层、外层均为不锈钢层。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壳体的上部、下部分别开设进液口与出液口。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隔绝空气与加热棒的接触,从而延长了加热棒的使用寿命,而且升温快、重量轻,体积小,温度传感器将过高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使控制器切断电路同时蜂鸣器发出响声,便于操作人员采取措施,避免了安全隐患,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加热棒,3、金属套,4、控制器,5温度传感器,6、蜂鸣器,7、内层,8、中间层,9、外层,10、进液口,11、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波纹状加热棒2,加热均匀且加热速度快,该加热棒可放在铸模的中央,浇入金属熔液,待冷却后取出,外圆经车床加工而成,所述加热棒2外设置有金属套3,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控制器4、温度传感器5、蜂鸣器6,所述控制器4与所述加热棒2、温度传感器5、蜂鸣器6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金属套3的套管壁厚为3-4mm,所述金属套3采用铝或铜材料制成,避免了加热棒2被空气氧化而腐蚀。
为了延长壳体1的使用寿命,所述壳体1为三层结构,包括内层7、中间层8、外层9。所述中间层8为隔热层,所述内层7、外层9均为不锈钢层,当内层7有损坏时,仍然不会影响壳体1的使用效果。
所述壳体1的上部、下部分别开设进液口10与出液口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加热棒2通电加热,从进液口10送入需加热反应的液体,各处液体被加热,温度传感器5将液体的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4,控制器4接收温度信号并进行分析,当接收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后,自动切断电源,停止继续加热,从而避免无人看护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可通过蜂鸣器6的鸣叫使操作人员听到而进行后续工作,反应后的液体可从出液口11流出。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金翔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金翔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76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