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火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8886.X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9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史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晓燕 |
主分类号: | F02P3/02 | 分类号: | F02P3/02;H01F38/12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章翠云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点火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火花塞的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点火线圈之所以能将车上低压电变成高电压,是由于有与普通变压器相同的形式,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的匝数比大。但点火线圈工作方式却与普通变压器不一样,普通变压器是连续工作的,而点火线圈则是断续工作的,它根据发动机不同的转速以不同的频率反复进行储能及放能。当初级线圈接通电源时,随着电流的增长四周产生一个很强的磁场,铁芯储存了磁场能;当开关装置使初级线圈电路断开时,初级线圈的磁场迅速衰减,次级线圈就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初级线圈的磁场消失速度越快,电流断开瞬间的电流越大,两个线圈的匝比越大,则次级线圈感应出来的电压越高。中国专利局于2007年10月17日公开的,专利号为“ZL200710086239.5”的“点火线圈”,它包括包括主线圈、次线圈、中心芯、以及外芯。所述外芯被安置在所述主线圈和所述次线圈二者的径向外侧。装配构件,其基本上为圆柱形,具有内缘,经由所述内缘将所述装配构件装配到所述外芯上。连接器外壳具有装配孔,经由所述装配孔将所述连接器外壳装配到所述装配构件的外缘上。所述连接器外壳经由所述装配构件与所述线圈部分的轴向端连接。这种点火线圈相对来说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为人们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的点火线圈,用于火花塞点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点火线圈包括圆筒状的外壳以及轴向穿插于外壳内的铁芯,所述的铁芯外壁绕装有初级线圈,在初级线圈的外侧设置有骨架,在骨架上绕装有次级线圈,所述外壳的两端设置有底板,在外壳内腔的空隙处填装有石蜡,在两块底板上分别安装有低压接线板,在外壳的侧壁安装有高压接线板,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两块低压接线板相连,次级线圈的一端与初级线圈连接,另一端与高压接线板相连。
所述的初级线圈采用0.5-1毫米的漆包线,缠绕200-500匝;所述的次级线圈采用0.05-0.2毫米的漆包线,缠绕15000-25000匝。
所述的低压接线板通过空心的铜铆钉与底板固定,高压接线板通过空心的铜铆钉与外壳固定。
所述铁芯在露出外壳的两端包覆有端封,该端封为环氧树脂。
所述端封的外侧套装有纸套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初级线圈接通、断开电源,使次级线圈感应出很高的电压,从而能使火花塞点火,其次级线圈获取的能量大,能量变换效率高,并且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点火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点火线圈,它包括圆筒状的外壳6以及轴向穿插于外壳6内的铁芯8,所述的铁芯8外壁绕装有初级线圈3,所述的初级线圈3采用0.5-1毫米的漆包线,缠绕200-500匝。在初级线圈3的外侧设置有骨架4,在骨架4上绕装有次级线圈5,所述的次级线圈5采用0.05-0.2毫米的漆包线,缠绕15000-25000匝。所述外壳6的两端设置有底板11,将外壳6的两端封闭。在外壳6内腔的空隙处填装有石蜡9,以提高绝缘性。在两块底板11上分别安装有低压接线板1,低压接线板1通过空心的铜铆钉2与底板11固定。初级线圈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低压接线板1相连,其中一块低压接线板1与低压电源的正极相连,另一块低压接线板1通过点火开关后与低压电源的负极相连。在外壳6的侧壁安装有高压接线板7,高压接线板7通过空心的铜铆钉2与外壳6固定。次级线圈5的一端与初级线圈3连接,另一端与高压接线板7相连,高压接线板7与火花塞相连。所述铁芯8在露出外壳6的两端包覆有端封10,该端封10为环氧树脂,使铁芯8绝缘,所述端封10的外侧套装有纸套管12。
本实用新型通过初级线圈3接通、断开电源,使次级线圈5感应出很高的电压,从而能使火花塞点火,其次级线圈5获取的能量大,能量变换效率高,并且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点火系统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晓燕,未经史晓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88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电源驱动的直流电机对拖加载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制造相框边条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