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道下料辅助放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9496.8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23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鞠荣华;张帮云;马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H7/00 | 分类号: | B25H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孙恩源 |
地址: | 61706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辅助 放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放线辅助工具,尤其是一种管道下料辅助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下料制作是根据现场不同的实际需求,采取的手工放线、下料制作的方式,把管道制作成需要的形状、角度和长度。
管道下料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工序,它需要测定现场位置、计算、制作纸质模板、放线、下料、连接、安装等等。就算是利用成品管件,在现场下料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最麻烦、最复杂的工作在计算、制作纸质模板、放线上。依据现场的实际位置测定,计算出管道需要的形状、角度和长度,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通常在制作纸质模板时,一个比较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也需要至少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特别要求到毫米的时候,或是涉及多个不同角度的弯头或三通时,所花的时间和工作量就更大了。纸质的模板通常只能用于固定角度接头处的下料,并且,纸质的模板是不能遇到水和火的,现场工作中一旦打湿或着火就会造成下料不准确,严重的时候模板就不能再用了。而且一张纸质模板重复使用寿命也很短,受潮湿影响大,这些都可造成重新制作模板。管道施工作业中的每一环是相互影响的,会造成材料浪费,贻误工作进度等影响。
目前,还未见有专门用于管道下料工作的器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管道下料纸质模板易变形、受损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的管道下料辅助放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管道下料辅助放线装置,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上设有一可视基线,机座上还设置有分体式卡环,分体式卡环由上卡环和与上卡环滑动连接的下卡环组成,上卡环与机座可转动连接,上卡环和下卡环接合时其端面组合形成放线平面,上卡环和下卡环相对滑动的方向平行于所述放线平面。
所述上卡环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可视基线垂直。
所述上卡环和下卡环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榫槽配合结构。
所述机座通过铰链铰接有带滑槽的连接板,所述上卡环通过穿过滑槽的螺栓与连接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重复长期使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快捷,特别适合管道在现场施工时,作切割前的放线工具,本实用新型可以成套配置,以备多种口径管道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管道放线示意图。
图2是管道放线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应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机座,2-角度尺,3-铰链,4-连接板,5-螺栓,6-分体式卡环,7-榫,8-槽,10-管道,11-可视基线,12-实际放线,30-转动中心线,60-放线平面,61-上卡环,62-下卡环,A、B、C、D、E-管道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对管道进行切割和拼接,其切割面与管道中心线的夹角根据需要确定。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下料辅助放线装置包括机座,机座1上设有一可视基线11,机座1上还设置有分体式卡环6,分体式卡环6由上卡环61和与上卡环61滑动连接的下卡环62组成,上卡环61与机座1可转动连接,上卡环61和下卡环62接合时其端面组合形成放线平面60,上卡环61和下卡环62相对滑动的方向平行于所述放线平面60。使用时,先将机座1相对于待放线的管道10固定,要求其上设置的可视基线11与管道10的中心线平行,根据放线位置和角度要求,借助长度、角度量具等调整上卡环61相对于其转动中心线30的转动角度并定位,使其所述放线平面60所在的平面与管道外圆的交线与实际放线12的设计位置重合,然后将下卡环62与上卡环61接合,形成一个环绕于管外的跑道形环面或近似圆环面,以画线笔沿着所述放线平面60移动,即可在管道外圆上做出实际放线12。相对于纸板来说,本实用新型管道下料辅助放线装置的部件以非纸质的硬质材料制作,可反复使用,且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94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