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同步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9627.4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7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军;丁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中焱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93 | 分类号: | H02M7/493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并联 逆变器 系统 同步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型逆变器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同步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并联型逆变器系统一般包括并联在一起的一个主逆变器和至少一个从逆变器,主逆变器和从逆变器结构相同,一般包括DC/DC升压模块和DC/AC转换模块,DC/DC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DC/AC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DC/DC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由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中主逆变器和各个从逆变器之间爱你独立且相互之间不进行通讯,以致主逆变器和各个从逆变器中DC/DC升压模块和DC/AC转换模块的控制信号难以同步,主逆变器和各个从逆变器中DC/AC转换模块输出的信号不同步,从而在主逆变器和各个从逆变器输出端出现电压差,产生环流,对逆变器造成冲击,甚至损坏,影响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避免产生环流,实现各个逆变器输出同步的用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同步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同步控制电路,包括一个主控制单元和至少一个从控制单元,所述的主控制单元与各个所述的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单元用于连接主逆变器中的DCDC升压模块和DCAC转换模块,各个所述的从控制单元分别用于连接相应的从逆变器中的DCDC升压模块和DCAC转换模块。
所述的主控制单元和所述的从控制单元均由连接端子、型号为PIC18F1320的单片机芯片及外围电路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主控制单元与各个从控制单元依次连接,实现主逆变器和各个从逆变器之间相互通讯,主控制单元将同步信号(周期性脉冲信号)分别传输给各个从逆变器,各个从逆变器以此周期性脉冲信号为准,精确校正自己的定时器,校正正弦输出相位和PWM的相位,保证PWM的相位差小于设置的PWM死区时间,即各个从逆变器中DC/AC转换模块输出的信号与主逆变器中DC/AC转换模块输出的信号保持同步,避免产生环流,提高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的同步控制电路,包括一个主控制单元1和至少一个从控制单元2,主控制单元1和各个从控制单元2依次连接,主控制单元1用于连接主逆变器中的DCDC升压模块和DCAC转换模块,各个从控制单元2分别用于连接相应的从逆变器中的DCDC升压模块和DCAC转换模块。
如图2所示,主控制单元1和各个从控制单元2的电路结构相同,均可以由3PIN的连接端子、型号为PIC18F1320的单片机芯片及外围电路组成。
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并联型逆变器系统时,主控制单元1的信号输入端与主逆变器3中的DCDC升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主控制单元1的信号输出端与主逆变器3中的DCAC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各个从控制单元2的信号输入端与对应的各个从逆变器4中的DCDC升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各个从控制单元2的信号输出端与对应的各个从逆变器4中的DCDC升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主控制单元1的同步信号控制端与各个从控制单元2的同步信号控制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中焱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中焱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96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