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取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5340.4 | 申请日: | 2012-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2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林国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国夫 |
主分类号: | F24H3/04 | 分类号: | F24H3/04;F24H9/00;F24H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16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取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器,特别是一种新型取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取暖器的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基本上都是利用中间S形连接体,S形连接体都是实体结构,这种散热腔的缺点在于:第一散热腔散热时被S形连接体阻拦散热速度,只在顶部开设有热出风口,所以顶部较烫,稍有不慎易于烫伤;其次,由于热出风口设置较高,整个房间温度上升后,人体才感受到热,所以取暖较慢,且能耗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易烫伤人体的新型取暖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耗低、对流升温迅速的取暖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型取暖器,包括散热体及设于散热体内的发热体,所述的散热体具有至少一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所述的发热体则横向设置于前述的容置腔内并贯穿前述的散热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腔自下而上至少肯有第一散热腔及第二散热腔,对应地,所述的发热体至少包括贯穿于第一散热腔的第一发热体及贯穿于第二散热腔的第二发热体,前述的第一散热腔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前述的第二散热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散热腔与第二散热腔之间形成有敞口的散热区域,该散热区域底端即为所述的第一出风口,而顶端即为所述的第二进风口。散热区域的设置利于产生文丘里效益,加速对流。
所述的散热腔为体呈S形,也可以是直筒形,又或其他弯折形,但以S形为优选。
所述S形连接体内部开有三组通温孔,其中中间一个通温孔比两边的通温孔略小。
考虑到制造方便性,所述的散热体由多个金属成型材贴合而成,并且,所述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自下而上成形于每个金属成型材上,而每个散热区域则由相邻金属成型材之间的间隙形成。
所述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至少之一设有网孔板,该网孔板相对散热腔长度方向均为倾斜状设置,这样设计,对流效果好,散热快。
作为优选,所述的发热体包括发热管及多个散热翼片,该散热翼片呈放射状布置于发热管周向并在一侧用一固定板连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自下而上多个散热出风口,S形连接体设有通温孔,使得散热迅速,用户使用时从脚开始取暖,最后到达整个身体,又由于采用分段出风的设计,使得最终从散热出风口出来的温度不高,不易燃易爆烫伤人体,另外,整体多段散热,能耗相对较低,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快捷,容易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面板后散热体和发热体装配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散热体空气对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取暖器包括散热体1、设于散热体1内的发热体5及设于散热体1前端面的控制面板10,散热体1上、下两个横向设置的容置腔11和多个供空气自下而上对流且纵向设置的散热腔2,两个发热体5横向设置于容置腔11内并贯穿散热腔2。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腔2为大体呈S形,散热腔2自下而上具有第一散热腔23及第二散热腔22,发热体5分别贯穿于第一散热腔23及第二散热腔22,第一散热腔23具有第一进风口231和第一出风口232,第二散热腔22具有第二时风口221和第二出风口222。
所述S形连接体33内部开有三组通温孔9,其中中间一个通温孔比两边的通温孔略小。
进一步,第一散热腔23与第二散热腔22之间形成有敞口的散热区域21,该散热区域21底端即为第一出风口232,而顶端即为第二进风口221。
考虑到制造方便性,散热体1由多个金属成型材4贴合而成,并且,第一散热腔23和第二散热22自下而上成形于每个金属成型材4上,而每个散热区域21则由相邻金属成型材4之间的间隙形成。具体地,金属成型材4依次按照正、反、正反布置。
第一进风口231、第一出风口232、第二进风口221及第二出风口222均设有网孔板3,该网孔板3相对散热腔2长度方向均为倾斜状设置。
如图3所示,其中的发热体5包括发热管51及四个散热翼片52,四个散热翼片52呈放射布置于发热管51周向并在一侧用一固定板53连接固定,发热管51的接线端子54露出固定板53。
如图4所示,冷空气从散热体1底部的第一进风口231进入,然后按下方的发热体5加热后从第一出风口232出来,形成第一次的底端散热,另一波冷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21进去,被上方的发热体5加热后从第二出风口222出来,形成第二次的高端散热,又因散热腔2中端的散热区域21的特有结构,能产生文丘里效应,加速空气对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国夫,未经林国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53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