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坐位身屈柔韧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3148.1 | 申请日: | 2012-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6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鹏 |
主分类号: | A61B5/103 | 分类号: | A61B5/103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王纪辰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坐位 柔韧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柔韧性检测器材领域,具体为一种坐位身屈柔韧测试仪。
背景技术
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即关节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是身体素质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柔韧性测量方法为坐位体前屈检测:受试者坐在垫上,双腿伸直,脚跟并拢,脚尖自然分开,全脚掌蹬在测试仪平板上,掌心向下,双臂并拢平伸,上体前屈,用双手中指指尖推动坐位体前屈检测仪的游标平滑前移,直至不能移动为止,以被试者的脚底面与坐位体前屈测量仪的垂直平面的结合处为测量的起点,以游标超过起点的长度作为测量结果,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
但是,玉林师范学院孙庆彬等多位研究人员在实践中发现,因为坐位体前屈检测方法以长度指标(坐位体前屈测量时的手指前伸距离)来表征角度指标(坐位体前屈测量时关节活动的最大角度),所以测量结果会受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即测量结果会受个体形态差异的影响,导致测量有效性降低,不能完全反映出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如在以往坐位体前屈测量中,身材高大者易于取得好成绩,而身材矮小者难于取得好成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坐位身屈柔韧测试仪,通过检测受试者上体转动的角度来评价人体柔韧性,以提高人体柔韧性检测的有效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坐位身屈柔韧测试仪,包括:
壳体;
测试杆和用于将所述测试杆束紧在人体躯干部的束带,所述测试杆通过一个转轴铰接在一个高度调节装置上,所述高度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侧面开有一个供所述测试杆穿过的槽,所述测试杆的尾部设有指针;
刻度盘,所述刻度盘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指针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束带固定于所述测试杆上。
优选的,所述束带有两条。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检测时,受试者坐位上体活动的角度带动所述测试杆转动角度,同时使所述测试杆尾部向上转动带动指针产生角度,坐位上体活动的角度越大,指针转动的角度就越大,因此,检测到指针转动角度的大小即为受试者坐位上体活动活动角度的大小,本实用新型因为测取的是角度指标,所以有效的减少了个体形态差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好的反映出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从而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壳体;2、高度调节装置;3、槽;4、测试杆;5、转轴;6、束带;7、指针;8、刻度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如图1、图2与图3所示的一种坐位身屈柔韧测试仪,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壳体1,壳体1内设有高度调节装置2,高度调节装置2可以采用齿轮齿条机构或者涡轮蜗杆齿条机构等便于手动调节的机构,高度调节装置2的调节旋钮露置在壳体1外部;
测试杆4和两条用于将测试杆束紧在人体躯干部的束带6,测试杆4通过一个转轴5铰接在高度调节装置2上,壳体1的侧面开有一个供测试杆4穿过的槽3,测试杆4的尾部设有指针7,束带6固定于测试杆4上;
刻度盘8,刻度盘8固定安装在壳体1上并与指针7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方法为:受试者坐在水平垫上,调整测试杆4的高度,使测试杆4的转轴5位置对准受试者第十胸锥部位,系好束带6,受试者双腿伸直,脚跟并拢,脚尖自然分开,再掌心向下,双臂并拢平伸,向前屈上体带动测试杆4转动,直至受试者上体不能再向下转动为止,在刻度盘8上读出检测结果。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因为测取的是角度指标,所以有效的减少了个体形态差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受试者的测试结果受到身材影响的现象大大减少,较好的反映出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鹏,未经张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31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噻吩并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目标跟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