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节能电源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0474.7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4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干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70;H01R13/7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600 安徽省亳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节能 电源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插座,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节能电源插座。
背景技术
目前,家庭中使用的电源插板功能简单,都是在一个插线板上多个电源插孔,随着电气化普及,电源插座的插孔越来越多,负载越来越多而复杂,有的一个插座有6-5个不同的电器,这些电器不是同时使用,常常是用这个停那个,这样要不停的把不用的电器电源插头拔掉,很不方便,否则,待机电器会静态耗电,这样造成大量的电能浪费,同时现有插座不具有过压保护和自动断电功能,一旦遇到突然断电、雷电或待机负载停用等情况,不能自动断电;负载功率过大时不能报警或自动保护,这样既不节能也容易损坏电器和造成安全事故,以上是现有电源插板的不足之处,随着安全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上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电源插板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节能电源插座。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节能电源插座包括:电源输入线,控制器,报警器,分部断路器,按钮,指示灯,插孔和多路插脚和多孔插板盒。控制器,报警器,分部断路器和多路插脚均装置于多孔插板盒,分部按钮,工作指示灯电源插孔均分布在多孔插座盒的上表面,电源输入线的一端有三脚插头,另一端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有多项输出,每相输出分别与各插座的断路器相连,经断路器把电力输送至各插孔的插座;控制器间隔检测一次每个插座端电流和电压,如此时无电流或电流低于设定值或电压超过设定值,控制器发出信号,该路输出断路器动作,自动切断该路负载与电源之间电路,同时指示灯亮红色,如负载电流超过控制器允许最大电流时,控制器立即动作断开超和负载插孔的插座电源,报警器报警同时该路指示灯亮红色。再次启动已停用的插座时,只要按动该插孔处的按钮,电源接通,电器工作,同时该路指示灯亮绿色。
所述的插板盒,其特征在于插板盒为一绝缘塑料盒,插板盒的正面有1-2排插孔,每个插孔对应于一个按钮和一个指示灯,插孔为三脚或两脚,插板面一端有有报警器,在插板盒里侧底部有陶瓷隔板,把插脚的电极与插板盒地面的塑料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智能控制检测模块,一旦家用电器漏电、触电或电网电压过高、负载功率过大,单个负载待机,插板上的插座均自动切断电源,从而保护人身和电器安全和节能,本实用新型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示意图:
1、电源输入线,2、总按钮,3、控制器,4、分部断路器,5、多路插脚,6、插孔,7、指示灯8、插板盒,9、报警器,10、分部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用实新型包括1、电源输入线,2、总按钮,3、控制器,4、分部断路器,5、多路插脚,6、插孔,7、指示灯8、插板盒,9、报警器,10、分部按钮。实施时把电源输入线1插入电源插座中,把负载电源插头插入插板的插脚6中,控制器3,分部断路器4,多路插脚5及报警器9安装在插板盒8里,总按钮2,分部按钮10,指示灯7及插孔6安装在插板盒8上表面,按下总按钮2接通插座电源,分别按动分部按钮10,电源、负载形成回路,负载工作;负载工作时,控制器3不断检测多路插脚5的输出地电流,如果多路插脚5无输出电流或输出电流低于1mA时,控制器3发出信号,分部断路器4断开该项电路,分部按钮10处于断开位置,这样就把待机的负载与电源彻底断开,该路指示灯7亮红灯,以节约能源;如果多路插脚5的输出电流超过设定的最大电流时,控制器3发出信号,分部断路器4立即断开该项电路,同时报警器9报警,该路指示灯7亮红灯,可能是负载漏电、过载、短路或触电发生,及时检查负载消除隐患,确保用电安全。再次启动已停掉的插孔时,按动该处分部按钮10,则该路插孔输出电力,电气设备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干,未经王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04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