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0218.8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7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华;孙即梁;黎维林;陈刚亮;王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碳型 生态 挡墙 驳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岸、水坝、水道或类似工程的护砌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
背景技术
河岸带是河流水体与陆地交接的部分,由于水流长时间的冲刷侵蚀,以及人类亲水活动对河岸的结构性破坏,该区域的土质疏松,存在坍塌等安全隐患。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结构可以加固受损的驳岸,但固化的硬质结构隔断了陆地与水体之间正常的物质交换,压缩了亲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单一的河道形态减少了鱼类、两栖类动物的产卵、栖息环境,对整个河段的生态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且传统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结构耗用材料多,在原材料开采、运输、材料产品生产等方面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会因能源消耗更多而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工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对传统驳岸结构的优化改良方法开始出现,如使用空隙率较高的生态混凝土(Eco-Concrete),但是该材料生产成本高、工程量大,受限于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整治工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复合式混凝土砌块构建阶梯状驳岸结构在近年来的水利工程中比较常见,但城市河流受道路及沿岸建筑影响较大,河岸带空间有限,不得不采用直立式挡墙驳岸结构。《一种加筋挡土墙》,专利申请号:99114241.8和《一种节约型生态驳岸》,专利申请号:200820163351.4,其中前者挡土墙虽然设置凹凸面,但因水泥钢筋含量较高,并没有达到低碳的效果;后者,在空心柱中填入土壤并种植植物,考虑了植物的生态效果,但单体结构相对独立,整体性不强,为鱼、虾等动物提供栖息空间有限,生态效果不明显。
因此,硬质挡墙驳岸的设计不仅应重视驳岸的结构安全,对河流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同时,还需考虑如何减少驳岸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对传统的驳岸形式不能盲目的否定和改进,应从河流环境与人类生活两方面入手,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优化和升级现有的河流生态、低碳修复技术,实现人水和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可直接应用于天然、半天然河道以及码头、公园、居民区等空间有限并对结构稳定性要求高的河岸带区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增强河岸的抗侵蚀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包括底层和附加层,附加层是在底层之上逐层叠加形成的多层结构;底层包括多个单体构件,是由单体构件在混凝土底板上并列排开,前后位置错开形成的,底层的单体构件的混凝土箱楔脚位于混凝土底板凹槽中;附加层的每一层包括多个单体构件,是由上一层的单体构件在下一层的单体构件上并列排开,前后位置错开形成的;上一层的单体构件的前两个混凝土箱楔脚与下一层的单体构件侧壁上的混凝土箱凹槽契合,后两个混凝土箱楔脚位于下一层的单体构件水平连结间的混凝土箱结构空隙内,与下一层的单体构件混凝土箱后壁相接。
所述的单体构件为混凝土箱,结构是中空长方体结构;混凝土箱前壁往后倾,混凝土箱前壁、混凝土箱后壁和两个混凝土箱侧壁的中间各设有两个透水孔,混凝土箱底上设有四个混凝土箱楔脚,两个混凝土箱侧壁的顶部各设有一个混凝土箱凹槽。
所述的混凝土箱前壁往后倾呈15°~75°的倾角;壁厚为15~20cm。
所述的混凝土箱后壁和两个混凝土箱侧壁壁厚均为10~15cm。
所述的混凝土箱底的厚度为15~20cm。
所述的透水孔形状为矩形,尺寸不小于15cm×15cm。
所述的混凝土箱楔脚的形状为梯形,尺寸小于混凝土箱前壁倾斜留出的混凝土箱结构空隙的尺寸。
所述的混凝土箱凹槽的尺寸与混凝土箱楔脚的尺寸一致,形状相同。
所述的单体构件内填充填料,其中,填料是粒径不小于透水孔最小边长的碎石、卵石、混凝土块废弃建筑材料或对水环境无影响的循环材料等。
所述的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顶部进行覆土,沿岸种植藤本植物,高度采用超过河流最高洪水位0.5~1.0m,上部种植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所述的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进一步为月见草、虞美人、福禄考、四季海棠或花菱草等;在河床区域设置有水生植物生长平台,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共同形成水生动物栖息环境。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02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