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新型Z源逆变器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9576.1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8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雷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霖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M7/48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冯忠亮 |
地址: | 610106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新型 逆变器 三相 并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新型Z源逆变控制器的智能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中,以传统的电压源型逆变器和电流源型逆变器使用较为普遍,但是它们都存在自身原理上的缺陷:如需要额外增加DC变换电路,使成本增加;以及在传统逆变器中加入死区,会造成系统输出电压/电流的谐波畸变率较大等。
因为Z源网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光伏并网发电应用,基于Z源网络衍生出了许多新型变流器,但是这类逆变器存在对Z源网络中电容的耐压值要求较高、启动时系统的冲击电流较大等缺点,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发展与应用。
发明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存在成本高、输出电压/电流的谐波畸变率较大等技术问题,以提供一种成本低、输入电压范围宽、无死区、系统输出电能质量高的基于新型Z源逆变器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新型Z源逆变器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太阳能电池板1分别连接Z源逆变器2的第一输入端和MPPT控制单元5,Z源逆变器2的输出端连接LC滤波电路3的输入端,后者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网4、霍尔电压传感器10的第一输入端和霍尔电流传感器9的第一输入端;电网4的第一输出端连接霍尔电流传感器9的第二输入端,其第二输出端连接霍尔电压传感器10的第二输入端;霍尔电流传感器9、霍尔电压传感器10和温度、湿度数据采集模块11的输出端连接数据处理单元8;DSP控制模块6的一对输入输出端连接MPPT控制单元5,另一对输入输出端连接数据处理单元8,DSP控制模块6的另一路输出端串接PWM信号驱动电路7和Z源逆变器2的第二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新型Z源逆变器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其中所述的Z源逆变器2由三相逆变桥15和Z源网络16构成,其中三相逆变桥15的正端连接太阳能电池板1的正端,三相逆变桥15的负端连接Z源网络16的电容一C1的负端,Z源网络16的电容二C2的正端连接太阳能电池板1的负端,电容一C1的正端和电容二C2的负端之间并联功率二极管D。
本实用新型基于新型Z源逆变器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新型的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作为电能变换单元,不仅克服了传统控制器的不足,降低了成本,还有效地减小了Z源储能网络中电容的体积和重量,并使得系统具有一些传统逆变器所没有的特性,如输入电压范围宽、无死区,系统输出电能质量高等,由这种逆变器构成的光伏发电装置,在光伏并网发电应用上更具有优势。
同时,本实用新型集新型Z源逆变器和三点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三点最小二乘法即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取出三组数据,对他们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运算,得到最优值。)于一体,在有效地减小装置成本与重量的同时,完成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与电网的反孤岛效应,实现电能的高速、高性能的逆变,提高并网的质量与安全。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之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太阳能电池板、2 Z源逆变器、3 LC滤波电路、4 电网、5 MPPT控制单元、6、DSP控制模块、7 PWM信号驱动电路、8 数据处理单元、9 霍尔电流传感器、10 霍尔电压传感器、11 温度、湿度数据采集模块、12 6路PWM控制信号、15 三相逆变桥、16 Z源网络、17 逆变器输出、C1 电容一、C2 电容二、D 功率二极管、L1~L2 电感一~电感二、La~Lc 电感a~电感c、Ca~Cc 电容a~电容c、Q1~Q6 桥臂一~桥臂六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详细结构、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参照附图1-2,通过如下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霖,未经雷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95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