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砧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6864.1 | 申请日: | 2012-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3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郑新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新利 |
主分类号: | A47J47/00 | 分类号: | A47J47/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 33215 | 代理人: | 许玲爱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砧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具,具体为用以处理果蔬、肉类等食材的一种砧板。
背景技术
砧板是厨房中必备的工具,目前大多由木质、竹质和塑料材质做成。在塑料砧板领域中,有些是塑料板面一体结构,有些是通过几块板面组合而成。其中最常见的结构是砧板中间具有一块内板,内板的上下表面设置有带有图案的透明或半透明薄片,中间内板和上下表面的薄片通过TPR材质的箍圈固定组成一体结构,其中薄片底面的图案可以通过印刷膜或图片纸来实现。现有这样的结构,薄片下的印刷图案或图片纸可以通过薄片呈现出来,砧板表面的薄片比较薄,大多在1毫米左右,在砧板上对食材进行切割处理的时候,假如刀具比较锋利,及其有可能薄片被割开破损,导致薄片下的印刷的图案油墨成分渗透出来,或者图纸片部分裸露,污染食材,具有安全隐患。并且多层结构组合完全靠外侧面的TPR箍圈固定住,假如TPR箍圈破损时,很容易导致多层结构散落。
另,目前砧板结构的表面和底面都是薄片,在使用的时候,底部容易打滑,尤其是台面上有水的情况下操作更不稳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砧板,不仅使用安全卫生还具有牢固的组合结构和防滑的功能,简单、方便、实用。
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砧板,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第一砧板面和第二砧板面之间夹置有一图样层组成,其中第二砧板面的底面设置有防滑条或凸点组成的防滑面。
所述的图样层为彩色花膜、图片纸或彩色图布。
所述的防滑面由多条防滑条或多个凸点排列组合形成,防滑条或防滑凸点为软性材料,防滑面具有预定高度,使得第二砧板底面不再接触台面,台面表面即使有水也会使砧板具有很强的牵引力因而具有高稳固性。
所述的第一砧板面的四周边沿具有用以汇集流动液体的凹槽。
所述的第一砧板面为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图样层可以通过第一砧板面呈现出来。
采用上述结构的砧板,具有如下优点:
1、图样层设置在第一砧板面和第二砧板面之间,第一砧板面预定的厚度不可能在操作中破损,图样层不可能污染到食材,十分安全卫生;并且彩色图案通过第一砧板面呈现出,增加了砧板的精致感和美观性。
2、第二砧板面的底面设置有预定高度的防滑条或凸点组成的防滑面,使得第二砧板底面不再接触台面,台面表面即使有水,砧板同样具有很强的牵引力因而具有高稳固性。
3、第一砧板面和第二砧板面通过注塑包覆的方式,将印有图案或带有彩纸的第一砧板面置于模具内与第二砧板面一体注塑成型,使得第二砧板面包覆住第一砧板面和图样层形成结实稳固的一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砧板面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防滑面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防滑面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防滑面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防滑面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所示,一种砧板,它是由第一砧板面1和第二砧板面2之间夹置有一图样层3组成,其中图样层3可以为彩色花膜、图片纸或彩色图布,第一砧板面1为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图样层3可以通过第一砧板面1呈现出来。其中第二砧板面2的底面设置有防滑条或凸点组成的防滑面21,防滑面21由多条防滑条22或多个凸点23排列组合形成,防滑条或防滑凸点2为软性材料,防滑面21具有预定高度使得第二砧板底面2不再接触台面,台面表面即使有水也会使砧板具有很强的牵引力因而具有高稳固性。进一步的,在第一砧板面1的四周边沿具有用以汇集流动液体的凹槽11。并且,砧板上可以设置有砧板把手孔12,把手孔12是用以提起砧板来或将砧板悬挂固定。
如图4防滑面为多边形凸点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防滑条和凸点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防滑条流线形组成的防滑面示意图;图7防滑面为圆形凸点的示意图。可以设计出各种图形的防滑面以增加砧板的精致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新利,未经郑新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6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