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逆烟楼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2571.6 | 申请日: | 2012-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0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邱楚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楚盛 |
主分类号: | E04F11/02 | 分类号: | E04F11/02;E04F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2000 广东省揭阳市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楼梯 | ||
(一)所属技术领域
这是一种涉及建筑构件,特别是楼梯消防的防烟楼梯的发明。
(二)背景技术: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关于机械防烟第8.3.1.2条规定:“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当前高层楼梯防火防烟设计中主要是设置前室、防火门以及机械防烟设施。其中防烟前室的空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的容纳热烟,是一种以空间来换时间的方法。关闭的防火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烟进入楼梯中,可是一旦开启,就失去了防烟功能。机械防烟设施,其必须保障电力的供应,如果出现停电,则无法起到作用。
(三)发明内容:
由于在以往的火灾中,主要的伤亡是由火灾中产生的热烟造成的,所以防烟是防止伤亡的关键所在。
逆烟楼梯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热烟密度低于冷空气而上升,不会向下走。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然规律,留下向下的逃生通道供人员逃生的楼梯,阻断热烟由楼层平面直接进入逃生楼梯间的通道。
用逆烟楼梯间连接楼层平面与逃生楼梯间,隔开楼层平面与逃生楼梯间。逆烟楼梯间是一段及一段以上的向下走的楼梯,或是带有排烟通道的一段及一段以上的向下走的楼梯。能有效的阻止热烟进入逃生楼梯间。逆烟楼梯间两端平台的高差一般不宜小于90cm,较大的高差有利于防烟。
由于热烟一旦进入逃生楼梯间,就会迅速的向上升,严重影响到受灾层以上的楼层的人员的逃生。用逆烟楼梯间连接楼层平面与逃生楼梯间,使得楼层平面与逃生楼梯间不直接相连,同时每一层的逆烟楼梯间不与其它层的逆烟楼梯间直接相联,从而隔绝了每一层的热烟进入逃生楼梯间,,热烟就不会通过逆烟楼梯间向上一楼层排放,也就可以将热烟的影响范围控制在受灾的楼层而不影响其它楼层。
排烟通道一般设置于逃生楼梯间由上一楼层通往再上一楼层的初始向上梯段下方,以使排烟口比热烟进口高一个梯段,形成热烟上升通道。这样设计不仅符合排除热烟的规律,而可以有效的利用梯段下方的空间,做到节约建筑面积的效果。
热烟进口设计在逆烟楼梯间,有效的利用逆烟楼梯所形成的反漏斗,有利于排除热烟。在排烟通道上以及前室加设机械排风系统,则排烟效果会更好。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能在楼层平面进入逆烟楼梯的入口设置面积较大的平台或者防烟前室,那就更有利于防烟了。在逆烟楼梯进入逃生楼梯间的地方设置一个逆烟楼梯间的缓冲平台,将有利于防止踩踏,保护人员在逃生的过程中不受伤。逆烟楼梯的入口应设置防火门。
隔烟防火帘位于逆烟楼梯间与逃生楼梯间的联结处,或者设置于逆烟楼梯的踏步上。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热烟进入逃生楼梯间,同时也不影响到逃生楼梯间里人们的通行。隔烟防火帘宜为透明的防火材料制成。
在排烟通道一侧的逃生楼梯不设置窗口,同时在热烟出口处设置一条竖向的隔烟壁墙,阻隔热烟向另一侧楼梯扩散,防止排出室外的烟再次进入逃生楼梯。
(四)附图说明
图1逆烟楼梯的组成单元示意图
图2逆烟楼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逆烟楼梯的组成单元剖析图
图4逆烟楼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无前室的逆烟楼梯示意图
图6有前室的逆烟楼梯示意图
图7有前室的逆烟楼梯的热烟进口示意图
图8有前室的逆烟楼梯(图6)的平面图
图9有前室的逆烟楼梯的样式图
图10有前室的逆烟楼梯(逃生楼梯间无室外窗)
图11无前室的逆烟楼梯(排烟通道在中间)
图12由多个单元组成的完整的无前室的逆烟楼梯示意图
图13无前室的逆烟楼梯(排烟通道在一侧)
图14是图2的不同角度图
图15是图1的不同角度图
图16完整的无前室的逆烟楼梯(排烟通道在中间)样式图
图17完整的无前室的逆烟楼梯(排烟通道在一侧)样式图
图18设置竖向的隔烟壁墙的逆烟楼梯。
图中:1是热烟出口、2是排烟通道、3是热烟进口、4是防火隔烟帘、5是热烟路径、6是楼层平面、7是逆烟楼梯间、8是逃生楼梯间、9是冷风、10是热烟、11是顶层、12是前室、13是天台、14是竖向的隔烟壁墙、15是墙或不透气的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楚盛,未经邱楚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25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