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紧急救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0223.7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9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戴健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健郎 |
主分类号: | H01M2/34 | 分类号: | H01M2/34;G08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胡福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紧急 救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电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以对一车用电瓶提供紧急电源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汽车电瓶在弱电情况下难以发动,此时可通过一正、负极救援线将该汽车电瓶连接一救电装置的电池或是其它车辆的电瓶,藉此可将电瓶电量充满或至少到达可发动的电量。
虽然已知的救电装置的正、负极救援线是以颜色或是图案明确标示其为正极或负极,以防止极性接反,但是若使用者是在一漆黑幽暗之处且手边无照明设备时,无法用肉眼来判断夹头的极性为何,或是使用者对极性判别较不明了,因此容易发生正、负极性错接而造成救电装置或车用电瓶损坏,并且会对汽车所接设的电器产品(如计算机、音响等)产生损坏的影响。
遂有一种已知的救电装置,其包括一可自动判别极性并转换的电路装置,该电路装置主要是用以改善上述问题。然而,该电路装置包括有可自动判别极性的结构以及转换极性的结构,因此在设计上,该电路装置的结构的复杂性相当高,容易造成过电之后,启动的电力衰减,想当然尔,其体积也相对庞大,且成本相当昂贵。
因此如何设计可以防止极性接反,而且结构简单、体积小并且成本低廉的救电装置是有需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极性接反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且成本低廉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用以对一车用电瓶提供紧急电源,该车辆紧急救援装置包括一救电模块、一开关及一警示装置。
该救电模块包括一电池、一正极连接件及一负极连接件,该正极连接件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该电池的正极,该负极连接件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该电池的负极。
该开关与该救电模块以串联形式电性连接,该开关用以选择性地启动该救电模块。
该警示装置与该开关以并联形式电性连接。
其中,该警示装置的正极端电性连接于该电池的正极与该车用电瓶的正极其中一者,该警示装置的负极端电性连接该电池的负极与该车用电瓶的负极其中一者。
所述开关设于所述正极连接件上并与所述电池以串联形式电性连接,所述警示装置设于所述正极连接件上并与所述开关以并联形式电性连接,且所述警示装置的正极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警示装置的负极端电性连接所述车用电瓶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一者。
所述开关设于所述负极连接件上并与所述电池以串联形式电性连接,所述警示装置设于所述负极连接件上并与所述开关以并联形式电性连接,且所述警示装置的负极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警示装置的正极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车用电瓶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一者。
所述警示装置的电压为3V至30V之间。
所述警示装置为一蜂鸣器。
所述警示装置为一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藉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可以相当简洁的结构就能在对车用电瓶提供紧急电源以前,达成警示使用者是否发生“极性接反”的情况,并防止电池或车用电瓶遭受短路所产生的过大电流而损坏,且结构简洁的特性,让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达成减小体积以及降低成本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车用电瓶的极性相接正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与车用电瓶的极性接反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1:车辆紧急救援装置;2:车用电瓶;31:电池;32:正极连接件;321:正极夹头;33:负极连接件;331:负极夹头;4:开关;5:警示装置;6:壳体;61:旋钮;62: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为期让审查员清楚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兹配合图式列举一较佳实施例,详细介绍说明如后:
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1主要是用以对一车用电瓶2提供紧急电源。以一车用电瓶来说,一般的车辆都配备有一车用电瓶,该车用电瓶的电压是12V并用以储存电能,并提供该车辆的引擎发动的电力以及其它车上配件所需的电力,当该车用电瓶蓄电量不足以启动引擎时,就需要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1对于该车用电瓶提供紧急电源,俾利该车用电瓶储存足够的电能来启动引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紧急救援装置1包含一救电模块、一开关4与一警示装置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健郎,未经戴健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02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用聚合物电芯动力电池组
- 下一篇:电池串联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