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9687.6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0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森;袁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57 | 分类号: | G01N21/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干簧管 校准 结构 角度 光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泽度计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
背景技术
光泽度仪经国家计量产品认证和国际比对,广泛应用于油漆、油墨、涂料、纸张、印刷、塑料等平面镜向光泽度的快速、准确测量。
传统的光泽度计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G为点光源,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L1后近似为平行光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经过凸透镜L2后变为近似平行光投射到探测器上。
在光泽度计使用之前,会现在一块光泽度已知的光泽度板上进行测量校准。假设光源发出的光为I1,,经过反射率为R1的被测物体表面反射后投射到探测器上,通过探测器检测出该信号强度为U1。R1可由标准光泽度测量装置测出,U1具体值可由电路检测出来。所以这两个值都是已知的。
在假定每次测量光源发光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测量未知光泽度的物体材料表面。若此时测得的探测器信号强度为U2,则可通过式计算出未知光泽度材料的反射率为R2。
如: 公式(1)
这样,通过已知的反射率R2,即可计算出该材料的光泽度值。
目前的光泽度测量仪器一般采用白光LED作为测量光源。白光LED作为测量光源应用在光泽度计中有低功耗,无需预热,相对于卤钨灯和氙灯发光稳定的优点。所以应用白光LED作为测量光源的光泽度计比较容易做的外形比较紧凑、功耗较低,减小了仪器体积。但是,由于LED测量光源应用于光泽度计的设计有一些缺点:
由于白光LED在最初点亮进行测量时,由于其结温升高,使得LED发光光强发生衰减。这种情况下会使测量数值减小。其具体表现为:在使用LED光源连续点亮对样品进行连续测量时测量结构如图2所示。随着时间增加,测试数值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近似线性减小。
使用脉冲方式对LED进行驱动时,由于LED的工作时间较短,结温升高较小。在LED不工作时也有较长时间对LED进行散热,所以上述数值减小的现象有所改善。但是,当光泽度计连续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工作一段时间后,结温有较大上升,此时若对光泽度计静置一段时间,再来进行测量。由于此时结温已经降低,LED的发光强度有所增加,所以此时的所测试的光泽度值会有明显升高,测量结构如图3所示。这种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光泽度计的测量重复性。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提供了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校准装置,其校准效果好,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包括光泽度计,及用于光泽度计校准的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纳置所述光泽度计底部的容纳腔,其中,在所述光泽度计下端部设置有一干簧管,所述干簧管与所述光泽度计的CPU芯片连接,并在所述底座的容纳腔侧壁对应所述光泽度计干簧管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磁体。
所述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其中,所述磁体为一圆形磁铁。
所述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其中,所述圆形磁铁隐藏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容纳腔侧壁上。
所述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其中,所述容纳腔侧壁顶部设置为曲线过渡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由于采用了包括光泽度计,及用于光泽度计校准的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纳置所述光泽度计底部的容纳腔,其中,在所述光泽度计下端部设置有一干簧管,所述干簧管与所述光泽度计的CPU芯片连接,并在所述底座的容纳腔侧壁对应所述光泽度计干簧管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磁体。其校准效果好,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保证了测量的重复性,实际工程中,可以保证测量重复性小于0.2个光泽度单位,达到国家计量一级合格的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光泽度计结构原理图。
图 2白光LED连续测试曲线图。
图 3白光LED每测量100次后静置5分钟再继续测试曲线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干簧管校准结构的多角度光泽度计系统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96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材自动检验装置
- 下一篇:新型塔柜一体化美化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