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爆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7042.9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4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韩虎;陈金雷;韩迪;邱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诚志北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5/04 | 分类号: | F4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姜莹 |
地址: | 10003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爆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恐排爆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可安全排爆的排爆罐。
背景技术
在恐怖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尽快排除可疑爆炸物。目前常用的排爆装置有排爆罐或排爆球,其中排爆罐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排爆产品,使用时通常由机器人将可疑爆炸物放置于排爆罐内,在人员撤离到安全距离后,再引爆爆炸物。现有的排爆罐通常由内罐和外罐组成,内罐和外罐的底部和上部焊接在一起,,外罐采用厚的防弹钢板,内罐和外罐之间为空气或者填充缓冲材料。依靠钢板的强度及缓冲材料的缓冲来抵抗爆炸物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由于爆炸时能量完全向四周释放,如果外罐钢板厚度不够,罐体易破损,有冲击波泄露或产生碎片的危险。达不到公安部要求的安全排爆标准。如果增加钢板的厚度,虽然能增加排爆能力,但这样排爆罐过于笨重,不方便运送使用,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钢材。
如何能在减轻排爆罐的重量、使其便于运送同时还能保证其安全排爆,达到安全标准是目前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明人经多次实验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终于成功研制出本产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方便、重量轻、排爆安全的排爆罐。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爆罐,包括内罐、外罐和设于内罐和外罐之间填充有吸能缓冲材料的夹层,内罐与外罐上部固接在一起,其中,内罐的底部为开口向上的抛物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所述排爆罐,其中,所述排爆罐为1公斤或1.5公斤规格时,其内罐底部抛物面的最大曲率半径为895-1209毫米;所述排爆罐为2公斤规格时,其内罐底部抛物面的最大曲率半径为960-1263毫米;所述排爆罐为3公斤规格时,其内罐底部抛物面的最大曲率半径为2149-2528毫米。
所述排爆罐,其中,所述内罐和外罐均为全钢制结构。
所述排爆罐,其中,所述夹层中填充的吸能缓冲材料为橡胶、麻制品、金属管或上述三种材料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橡胶、麻制品及金属管经由粘结剂粘结在一起。
所述排爆罐,其中,所述夹层由套设于内罐外壁上的一个以上的金属管层、粘结在外罐内侧的麻制品层,以及设于金属管层和麻制品之间的橡胶层组成,金属管层、橡胶层及麻制品层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
所述排爆罐,其中,所述金属管层包括两个金属管,一个金属管套设在内罐外侧的上部,一个套设于金属管内罐外侧的底部。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排爆罐具备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排爆罐,内罐的底部制成抛物面结构,内罐和外罐之间有一层夹层,夹层内填充有吸能缓冲材料,当爆炸物在排爆罐中被引爆时,由于底部抛物面结构对爆炸冲击波产生向中心和上方的聚集效果,大大减小了冲击波对罐壁的冲击作用,再由于吸能缓冲材料夹层的存在,其向四周释放的爆炸能量被100%吸收,使其只能向上方释放,从而避免冲击波对罐体的破坏,排爆安全,能更加有效的保护周围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本实用新型的排爆罐,吸能缓冲层采用橡胶、麻制品、金属管或上述三种材料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主要是根据排爆罐不同的规格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排爆罐无需再靠增加内外罐钢板的厚度来提高抗爆性能,节省了钢材,减轻了产品重量,使其运送使用更加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排爆罐,内罐底部的抛物面的曲率半径因内罐的直径而变化,经精密计算,按照内罐直径不同,选取分别不同的曲率半径,从而保证爆炸时聚焦效果更佳,冲击波完全向上释放,进一步减少对罐体的破坏,保证排爆安全可靠;
4、本实用新型的排爆罐,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符合公安部对排爆罐安全性能要求,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排爆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罐,2、外罐,3、夹层,31.金属管层;32.麻制品层;33.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诚志北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诚志北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70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棒型高温合金铸锭后处理固定装置
- 下一篇:多功能通用支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