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配合天线的外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5168.2 | 申请日: | 2012-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5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敬顺;赖佑昌;唐远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4B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合 天线 外壳 结构 及其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外壳结构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配合天线的外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科技的发展造就现代生活愈发便利,通讯技术便是一例。赖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早期电话机到无线电,乃至于现今通用的行动电话与因特网,已破除了地域上的限制,实时联络地球另一端已非难事。
然而,通讯技术发展之快,亦造就诸多种类的无线通讯协议(如无线数字电视、行动电话系统及无线宽带网络等......)并存于同一环境,造成多种无线通讯协议的工作频带可能彼此重叠,而使得无线信号互相干扰而不稳定。
再者,因应使用者的需求,天线除了从外露式天线朝隐藏式天线发展外,更积极朝向体积微小化的方向发展。又,为了商品设计考虑,许多电子装置的外壳采用金属材质,进而对无线信号产成屏蔽作用,而影响天线收讯。
因此,在考虑产品整体设计的情形下,如何改善金属外壳对于天线辐射能力的屏蔽作用,为本领域的人员致力研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合天线的外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藉以解决先前技术所存在如何改善金属外壳对于天线辐射能力的屏蔽作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壳结构,配合包含辐射部的天线。外壳结构包含与辐射部相隔一距离的激发部。激发部包含第一金属板片、第二金属板片以及第一开孔。第二金属板片连接第一金属板片。第一开孔贯穿激发部,介于第一金属板片与第二金属板片之间,且设置于辐射部的垂直方向的映像位置上。
其中,该第一金属板片包含一第一侧边及位于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一缺口,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连接时,致使该第一缺口形成该第一开孔。
其中,该第二金属板片更包含一第二侧边及位于该第二侧边的一第二缺口,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连接时,致使该第一缺口及该第二接口连接而形成该第一开孔。
其中,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以该第一侧边对应接合于该第二金属板片的该第二侧边,或以邻近该第一侧边的板体重叠连接邻近该第二侧边的板体。
其中,该第一开孔的垂直投影与该辐射部重叠。
其中,该激发部包含一第二开孔,贯穿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中的一者,且位于该辐射部的垂直方向的映像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外壳结构及天线。
其中,该激发部更包含一第二开孔,贯穿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中的一者,且位于该辐射部的垂直方向的映像位置上。
其中,更包含:
一第一壳体,包含该第一金属板片;
一第二壳体,包含该第二金属板片,其中该第一壳体连接于该第二壳体,致使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彼此连接;以及
一输入输出模块,设置于该第一壳体或该第二壳体。
其中,该激发部更包含一第二开孔,贯穿该第一金属板片与该第二金属板片中的一者,且位于该辐射部的垂直方向的映像位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应用于电子装置,可改善天线的辐射能力受金属屏蔽作用影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又一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外壳结构的分解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外壳结构沿A方向的侧视图。
图8为图5所示的外壳结构沿A方向的另一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再一示意图。
图10为图9于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0沿C-C线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激发部与天线的示意图。
图13A为受未具有开孔的金属板屏蔽的天线的增益图。
图13B为受未具有开孔的金属板屏蔽的天线的返回损失图。
图14A为图12所示的天线的增益图。
图14B为图12所示的天线的返回损失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激发部与天线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外壳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18为图17于B处的局部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51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气元件冷压端头焊接保护结构
- 下一篇:弱耦合定向耦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