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密封管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1326.7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1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方志坚;易新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科盟车辆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9/03 | 分类号: | F16L19/03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 代理人: | 肖美哲 |
地址: | 412003***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管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管路连接的自密封管接头,尤其适用铁路车辆制动用管路的连接。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车辆的制动管路一般采用法兰接头或快装接头进行连接。由于,铁路车辆的运行区域跨度大,温度变化范围大,环境复杂等原因,法兰接头与快装接头的结构形式与安装方式难以保证铁路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制动管路的密封要求,特别是低温环境下,接头的漏泄较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自密封效果较好、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温度变化的铁路车辆用的制动自密封管接头,可以根据管路的外径提供不同的规格型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密封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该自密封管接头是由凹头接头体、密封圈、锁紧螺母和凸头接头体组成,该凹头接头体左端内孔与需连接的左管路端头进行焊接,右端内孔中设置密封圈,凸头接头体装入锁紧螺母内并伸至凹头接头体的内孔中压住密封圈的端面,凸头接头体上的锁紧螺母与凹头接头体螺纹连接,即通过锁紧螺母带动凸头接头体压紧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凸头接头体右端内孔与需连接的右管路端头进行焊接。
所述的密封圈由耐油耐寒橡胶与金属骨架硫化而成,该密封圈 上、下唇口对称,通过凸头接头体压紧在凹头接头体内后唇口呈开口状态。所述的锁紧螺母外表面上有四条半圆形长槽。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一、凹头接头体的小孔一头套入需连接的一管路端头,焊接成一体。凹头接头的最大外径表面带螺纹,装配时与锁紧螺母连接。二、凸头接头体装入锁紧螺母内,并将凸头接头体的大孔一头套入需连接的另一管路端头,焊接成一体。三、凸头接头体的凸头在接头连接时伸入凹头接头体内孔起导向作用。四、密封圈的外圈带金属骨架结构,上、下唇口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需连接的两管路端头分别焊有凹头接头体与凸头接头体;管路连接时将密封圈放入凹头接头体的大孔底部,将凹头接头体与凸头接头体对接,并通过专用工具将锁紧螺母的内螺纹与凹头接头体的外螺纹拧紧至规定值。在锁紧螺母的拧紧过程中,凸头接头体的凸头伸入凹头接头体的内孔起导向作用,保证了两管路的中心重合,可有效的防止锁紧螺母在拧紧过程中对密封圈的损坏;管路连接后密封圈的唇口仍呈一定的开口状态。管路充压后,空气压强将使密封圈的两唇口分别产生一个贴紧凹头接头体以及凸头接头体密封面的压力,提高密封圈的密封功能。
与现有铁路车辆制动管路所用的法兰接头与快装接头相比,本适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其一,该接头在连接时,凸头接头体的凸头伸入凹头接头体内孔起导向作用,可有效的防止因安装过程损坏密封圈而影响密封效果;
其二,管路连接后密封圈的唇口仍呈一定的开口状态,管路充压 后,空气压强将使密封圈的两唇口分别产生一个贴紧凹头接头体以及凸头接头体密封面的压力,提高密封圈的密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管路,2-凹头接头体,3-密封圈,4-锁紧螺母,5-凸头接头体,6-右管路,31-金属骨架,32-耐油耐寒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和图2,一种自密封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该自密封管接头是由凹头接头体2、密封圈3、锁紧螺母4和凸头接头体5组成,该凹头接头体2左端内孔与需连接的左管路1端头进行焊接,右端内孔中设置密封圈3,凸头接头体5装入锁紧螺母4内并伸至凹头接头体2的内孔中压住密封圈3的端面,凸头接头体5上的锁紧螺母4与凹头接头体2螺纹连接,即通过锁紧螺母4带动凸头接头体5压紧密封圈3进行密封连接,(将凹头接头体2与凸头接头体5对接,并通过专用工具将锁紧螺母4的内螺纹与凹头接头体2的外螺纹拧紧);凸头接头体5右端内孔与需连接的右管路6端头进行焊接。锁紧螺母外表面上有四条半圆形长槽。锁紧螺母的螺纹采用防松螺纹,防松性能较好,适用于有振动工况的场合进行密封;密封圈3由耐油耐寒橡胶圈32与金属骨架31硫化而成,自密封效果较好,该密封圈3上、下唇口对称(形成橡胶圈32的上、下唇口对称分布)。通过凸头接头体5压紧在凹头接头体2内后唇口呈开口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科盟车辆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株洲科盟车辆配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13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媒体内容空间导航
- 下一篇: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