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食品灭菌的微波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4721.2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2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文;周烈兴;钱天才;彭金辉;梁贵安;郭胜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01 | 分类号: | A23L3/01;A61L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品 灭菌 微波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灭菌的微波设备,属于灭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品加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与保存食品、杀死微生物、钝化酶类等,因此选择合理的灭菌方式是确保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键环节,而灭菌设备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对保证食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食品灭菌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灭菌方式主要有热力灭菌、臭氧灭菌、紫外线灭菌、辐照灭菌和化学灭菌等。虽然这些灭菌方式理论基础研究充分,采用的时间较长,所使用的领域较广,都是也存在不足的地方。高温高压灭菌法费时费力,对物品无法及时处理,对不耐高温的物体无法使用;放射性灭菌法存在放射源成本较高,防护投入大,易产生放射污染等问题;紫外线灭菌的穿透能力有限;化学灭菌法则由于药物污染而限制了使用范围。
微波对微生物的致死效应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个方面的因素。热效应是指物料吸收微波能,使温度升高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而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内产生强烈的旋转效应,这种强烈的旋转使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失去活性或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酶系统,造成微生物的死亡。微波杀菌具有穿透力强、节约能源、加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且微波杀菌便于控制,加热均匀,食品的营养成分及色、香、味在杀菌后仍接近食物的天然品质。微波杀菌目前主要用于肉、鱼、豆制品、牛乳、水果及啤酒等的杀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食品灭菌的微波设备,也可用在食品、轻工业和医疗等行业中灭菌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品灭菌的微波设备,包括电机1、加料口2、微波腔体3、微波源4、出料口5和透波管7。透波管7穿过微波腔体3,透波管7一端装有加料口2并与电机1连接,另一端装有出料口5,微波源4位于微波腔体3外部上方。
所述透波管7内装有螺旋轴8,螺旋轴8上带有螺旋叶片6。
所述电机1、透波管7和螺旋轴8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使用时,将物料由加料口2加入后,电机1带动螺旋轴8和叶片6转动,推动物料在微波场中的透波管7内做轴向和径向运动,通过控制电机1的转速和微波功率,从而达到对不同物料的灭菌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热效应是指物料吸收微波能,使温度升高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而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内产生强烈的旋转效应,这种强烈的旋转使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失去活性或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酶系统,造成微生物的死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智能化设计。微波腔体、透波管都为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改变透波管的大小和材质,同时可以增减微波腔体,达到所需要的微波功率,从而使设备具有智能化。
(2)节约能源。电能转换成微波效率高,一般在70%以上。微波直接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处理,箱体不被加热,因而不存在额外的能量损耗,所以节能省电,一般可节电30-50%。
(3)灭菌彻底。常规灭菌是从物料表面开始,然后通过热传导传至物料内部进行灭菌,杀菌效果一致性差。为了保持风味,缩短处理时间,往往内部达不到足够温度而影响灭菌效果。微波具有穿透性能,表面和内部同时作用,能保证内、外部温度一同达到要求值,所以杀菌均匀、彻底。
(4)便于控制、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微波食品干燥、杀菌处理设备操作简单,便于控制,没有热惯性,能根据不同食品工艺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减少生产操作人员,降低生产成本。
(5)设备简单、工艺先进。与常规杀菌相比,微波设备不需要锅炉、管道系统、煤场和运输车辆等,只要具备水、电基本条件即可,对厂房无特殊要求,投资少、见效快。
(6)改善劳动条件、节省占地面积。微波设备无高温、无奈热、本身不发热,无热辐射。可大大改善劳动条件,而且设备结构紧凑、节省厂房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电机、2:加料口、3:微波腔体、4:微波源、5:出料口、6:螺旋叶片、7:透波管、8:螺旋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47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