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9470.0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7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景双伍;陈晓琴;薛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华景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冯舜英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北辰区京***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理 硝酸 生产过程 尾气 还原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硝酸和两钠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硝酸生产和两钠(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生产的制备领域中,生产过程尾气中的NOx气体的治理,都是采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方法,其中,氨还原反应器中的触媒层都是设计一层触媒,参照附图2,由于该设备触媒层采用一层布置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等规模装置,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大,设备和土建各项投资费用高;
2.在触媒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触媒层厚度高,气体流动阻力大,对后续工序影响大;
3.反应效果不彻底,带来尾气当中NOx气体的转化率低,氨耗高、运行成本高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体积缩小、阻力减小、占地面积减小、反应效果好、NOx转化率高、催化剂使用寿命长、运行成本低、尾气净化质量高等特点的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治理硝酸和两钠装置尾气的最新型氨还原反应器。“氨还原反应器”内催化剂床层(触媒层)的设计分为上下两段。可减小设备体积和气体阻力,提高尾气中NOx转化率,降低运行成本。硝酸尾气或两钠(硝酸钠和亚硝酸钠)尾气从触媒层上下两段中间进气。目的是实现“氨还原反应器”内设上下两段触媒层可以在同一台设备当中并联使用。硝酸或两钠尾气进入该反应器分为两股,一股经上段触媒到达反应器顶部,另一股经下段触媒进入中央管到达反应器顶部,两股尾气在该反应器顶部混合后引出。
本实用新型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其特点是:氨还原反应器内设催化剂床层,催化剂床层分为上下两段,顶部设有尾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其特点是:氨还原反应器中部设有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进气口,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进气口位于上下两段催化剂床层之间。
所述的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其特点是:氨还原反应器中心位置设有中央管,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进入氨还原反应器分为两股,一股经上段催化剂床层到达反应器顶部,另一股经下段催化剂床层进入中央管到达反应器顶部。
所述的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其特点是:催化剂床层上下段均设有测温口和手孔,催化剂床层设有压板和栅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全新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氨还原反应器”目前实际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同等规模装置,设备体积小、气体阻力小、占地面积少、转化率高、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的“氨还原反应器”,可以完全来替代现在的设备体积大、气体阻力大、占地面积多、转化率低、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的“氨还原反应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治理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硝酸和两钠生产过程尾气用氨还原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催化剂床层;2.测温口;3.NOx气体入口;4.栅板;5.测温口;6.催化剂床层;7.压板手孔;8.NOx气体出口;9.人孔;10.手孔;11.人孔;12.中央管;13.手孔;14.放净口;15.进气口;16.催化剂床层;17.气体出口;18.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阅附图1。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华景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华景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9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