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茶油储罐底部出油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4592.0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5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发;黄东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老知青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28 | 分类号: | B65D88/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32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茶 油储罐 底部 出油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茶油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茶油储罐出油口结构。
背景技术
山茶油是一种从山茶籽中榨取的优质食用油,在大规模生产时,经过提纯的山茶油一般都是先集中在储罐中存储,再需要灌装包装时再将山茶油从储罐中输送到灌装区。山茶油在储罐中存储时,由于储罐的容积一般都比较大,如果储罐上部未装满山茶油部分的气体中含有水汽,气体中的水汽碰到储罐的壁面后可能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滴落到山茶油中并慢慢的沉入储罐的底部, 现有的储罐的出油口一般都是设在储罐的最底部,因此在将山茶油从储罐中输送到灌装区时,混在储罐底部的水和其他杂质等就会排到灌装区,从而导致灌装后的部分山茶油中含有水分等杂质,影响山茶油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能够有效分离茶油中的水分等杂质的山茶油储罐底部出油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山茶油储罐底部出油口结构,包括茶油储罐,所述茶油储罐的底部为锥形漏斗结构,其中所述锥形漏斗结构的底端设有杂质油出口,所述杂质油出口上方、锥形漏斗结构的中部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连接灌装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在储罐的锥形漏斗结构上设置两个出油口,其中锥形漏斗结构中部的出油口连接灌装区,保证输出的山茶油中不含杂质,设于锥形漏斗结构最底部的杂质油出口可将含水分等杂质的山茶油排出,再送到前道工序中进行加工提纯;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可靠的分离茶油中的水分等杂质,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分离设备,能够节省成本,提高山茶油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山茶油储罐底部出油口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山茶油储罐底部出油口结构包括茶油储罐1,所述茶油储罐1的底部为锥形漏斗结构11,其中所述锥形漏斗结构11的底端设有杂质油出口2,所述杂质油出口2上方、锥形漏斗结构11的中部设有出油口3,所述出油口3连接灌装区;通过在茶油储罐1的锥形漏斗结构11上设置两个出油口,其中锥形漏斗结构11中部的出油口3连接灌装区,保证输出的山茶油中不含杂质,设于锥形漏斗结构11最底部的杂质油出口2可将含水分等杂质的山茶油排出,再送到前道工序中进行加工提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老知青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老知青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4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机中部槽间联接用锻造长环
- 下一篇:一种可设置日期提示的实验室用药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