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贝类采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2931.1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1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林孔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孔焰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0318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贝类 采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采收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沿海贝类采收的贝类采收装置。
背景技术
贝类海鲜通常倍受消费者喜爱,它们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很多贝类已经被广泛养殖,贝类特别是生长于海底泥沙中的贝类,例如花蛤等,具有殖投资少、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
目前将贝类打捞的方式多为水泵机械吸和人工手动采收。采用水泵吸破损率高达20%~40%成活率低只能采收小苗无法采收较大的贝类。所以普遍情况下,还是采用人工采收的方式采收贝类海鲜,曾获得多项国内外电影节奖项的电视纪录片《海路十八里》,纪录了这一浩大的场面和他们劳作的过程。画面中记录了每天有几千人在潮起潮落中走向遥远的滩涂采蚬贝的场面。
而人工手动采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1、采收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下。又要确保在指定时间内将贝类采收完成,就必须雇佣大量的工人下海作业,从而提高了采收的成本。 2采收时间要求严格,由于是人工手动采收或者工人用采收机械进行采收,工作必须下海进行操作,这样做就必须在落潮同时海洋环境平缓的时候才能进行,无法进行深水采收3安全系数低易发生事故,受潮汐时间变化的不同有时候落潮的时间在晚上,在环境选择恰当的情况下,工作环境是沿海滩涂,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4社会原因导致采收不能及时完成而造成损失,由于沿海地区普遍存在,原来的熟练工人进城务工,则将导致在采收时间,无法雇佣到指定数量的采收工人,从而导致大量的贝类停留在海中无法被采收,从而造成大量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约养殖成本,提供采收工作效率高的贝类采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的主体为一个能够将贝类收集并回送至采集船的回送装置,所述的回送装置包括:所述的回送装置包括外壳、动力装置、变速装置、叶轮、进水管、出水管,所述的外壳为横向放置的柱状外壳,柱状外壳内部为横向设置的圆柱形内腔,在外壳的左、右两端的其中一端固定有动力装置和变速装置,动力装置和变速装置连接,叶轮设置在外壳内的圆柱形内腔中且叶轮的轮轴固定在外壳的左、右两个边盖处,轮轴与变速装置连接,叶轮包括轮轴以及设置在轮轴上且等距排列的叶片,外壳侧壁与过滤网连接处设有横向的进料口,进料口的两端延伸至外壳两侧的边盖处,在外壳接近两端边盖的侧壁上或外壳两端边盖上分别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位于进水管管口和出水管管口之间的叶片以及出水管联通形成能够引导水流流向的通道。
使用方式如下:将本实用新型通过绳索连接于船只上,之后将本实用新型下层至指定海域的海底,之后通过船只拖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需的动力水压通过管道由船只上液压泵和水泵提供。采收起来的贝类通过回送装置的管道输送回船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节约了采收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减少了下海作业的工人数量。2机械采收,工作效率高,单位时间内采收范围广。3不受采收时间限制,只要海洋环境能够允许船只出海,即可进行采收,潮汐的大小对采收影响小。4由于海中没有人工作业,采收工人全部在船上,所以安全问题也降低到了最低。5无破损成活率高,能采收各种大小规格的贝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壳连带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叶轮的俯视图,
图4为叶轮的侧视图,
图5为本是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1雪橇板、
21铲板、
31过滤网、32初级过滤网、33喷水装置、
41外壳、42动力装置、43变速装置、44叶轮、45进水管、46出水管、47轮轴、48边盖、49叶片、50进料口、51进水管、52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孔焰,未经林孔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2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