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1853.3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35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江朝兵;董强;向兴林;许卫;张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4 | 分类号: | H01R4/64;H01R1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赞坚;曹志霞 |
地址: | 6117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设备 外壳 接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保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的二次回路数量多、系统复杂、工作环境复杂多样,其中的各种继电保护装置、作动装置和各种监控系统随着微机产品的大量应用,对工作环境条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发电厂和变电站中,各种干扰将极大地影响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为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接地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而言,其外壳接地是非常重要的。现有技术中,外壳的接地端子是通过端子中的管脚连接到整机地平面上的,其属于点接地方式,接地效果差,易形成明显的天线效应,最终对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干扰。因此,需要更好地将端子接地屏蔽,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天线效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可以减少端子自身产生的天线效应,降低对设备造成的干扰。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包括接地模块,其设置有接地面;所述接地面上设置有端子安装部,所述端子安装部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接触;所述接地面的一侧设置有整机连接部,所述整机连接部与电力设备整机地平面之间为面接触。
较优地,所述端子安装部上开设有端子安装孔以穿设电力设备端子,所述端子安装孔的周边部位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接触。
较优地,所述端子安装部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之间通过导电胶粘接。
较优地,所述端子安装部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之间通过标准紧固件固接。
所述端子安装部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之间为面接触。
较优地,所述接地模块为一体成型的L型结构,该L型结构的一折边用作所述端子安装部,另一侧边用作所述整机连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设置有接地模块,它的接地面端子安装部与端子外壳接触,整机连接部与整机地平面接触,使得端子能够通过接地模块与整机地平面连接。这样,端子外壳直接与接地模块接地面接触,形成短接地回路;端子外壳与接地模块接地面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由此端子可更好地接地,减小了端子自身形成的天线效应,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中的接地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屏蔽式抗干扰的电力二次系统的核心思想是,设置接地模块,它的接地面端子安装部与端子外壳接触,整机连接部与整机地平面接触。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电力设备外壳接地装置较优实施例,其中仅示出接地模块,电力设备整机及端子请参见观有技术。接地模块100可为多个,每一个均设置有接地面S;接地面S上设置有端子安装部110,该端子安装部110可与电力设备端子(图为示出)的外壳接触,两者之间优选为面接触;接地面S的一侧设置有整机连接部120,该整机连接部120与电力设备整机地平面之间为面接触,该整机连接部120可为爪型,其设置多个安装抓121以与电力设备整机连接。
如图1所示,端子安装部110上开设有端子安装孔111以穿设电力设备端子,该端子安装孔111的周边部位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接触。具体地,端子安装部110与电力设备端子的外壳之间通过导电胶粘接,也可通过标准紧固件(如螺钉、螺柱、螺栓等)固接。
本实施例中,接地模块100优选为一体成型的L型结构,该L型结构的一折边用作端子安装部110,另一侧边用作整机连接部120。当然,接地模块100也可以分体结构代替,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接地模块100接地面端子安装部110与端子外壳接触,整机连接部120与整机地平面接触,使得端子能够通过接地模块100与整机地平面连接。这样,端子外壳直接与接地模块100接地面S接触,形成短接地回路;端子外壳与接地模块100接地面S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由此端子可更好地接地,减小了端子自身形成的天线效应,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18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合车辆诊断系统的航迹推算装置
- 下一篇:车辆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