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套油槽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0035.1 | 申请日: | 2012-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1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军;何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C3/28 | 分类号: | B23C3/28;B23C3/32;B23C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套 油槽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套油槽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套油槽加工装置,可解决目前小直径轴套零件的油槽加工困难,加工形状单一的技术难题。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加工轴套油槽的专用设备,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大多生产厂家多采用丝杠带动成型刀具在工件的内表面车削出油槽,这种传统加工方法对刀具的行程控制较难,难以保证油槽加工时的宽度和深度,并且还容易把油槽车出工件端面造成工件报废;然而对于直径较小的轴套零件仅能靠钳工来完成,加工效率低,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且加工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对于一些新型复杂油槽,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298599.3的专利提出的一种新型轴瓦的回油槽,无论是采用现有工装设备加工还是钳工手工加工都很难加工出此类复杂的油槽。
目前现有专利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77685.5的专利公布了一种轴瓦油槽刨削工装,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207883.5的专利公布了一种轴套油槽加工装置,前者仅能直油槽,后者仅能加工环形油槽;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155966.8的专利提出了一种在车床上使用的加工内孔油槽的专用夹具,这种夹具仅能加工8字油槽;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20023331.8的专利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车床加工轴套曲线油槽的工艺装备,这种装备要对原车床进行改装,加工油槽形式受到原机床传动比限制,且对于复杂形式的油槽加工要多次装夹,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以上专利所提出的油槽加工设备普遍存在加工油槽形式单一,操作复杂,且受到刀具或刀杆尺寸的影响,对于直径较小的零件很难进行加工,随着一些新型复杂油槽的出现,现有设备已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轴套油槽加工装置,刀杆尺寸较小,且通过改变进给参数可在零件内壁加工出螺旋型、交叉型等多种复杂形状的油槽,从而解决目前小直径轴套零件的油槽加工困难,加工形状单一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轴套油槽加工装置,可加工小直径轴套零件的形状复杂的油槽。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轴套油槽加工装置,由机架、伺服电机I、刀架、立柱、丝杠I、切削机构、三爪卡盘、周向进给装置、伺服电机II、控制面板、工作台、水平导轨和丝杠II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台通过水平导轨安装在机架上;刀架安装于立柱的竖直导轨上;立柱与机架 固联;周向进给装置固定在工作台上;三爪卡盘固定在周向进给装置上;伺服电机II通过丝杠II与工作台联接;伺服电机I通过丝杠I与刀架联接;切削机构固定在刀架上;控制面板固定在机架前方。
所述的周向进给装置由伺服电机III、齿轮、齿圈组成;切削机构由伺服电机IV、主动带轮、同步齿形带、横梁、转轴、从动带轮、铣刀组成。
所述的周向进给装置的齿轮安装在伺服电机III输出轴上、齿圈通过转动副支撑在工作台上,所述的切削机构的主动带轮安装在伺服电机IV输出轴上,伺服电机IV固定在横梁上,从动带轮和铣刀分别安装于转轴的两端,从动带轮与主动带轮之间通过同步齿形带啮合传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切削机构尺寸小,通过改变进给参数可在零件内壁加工出螺旋型、交叉型等多种复杂油槽,从而解决目前小直径轴套零件的油槽加工困难,加工形状单一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切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伺服电机I;3.刀架;4.立柱;5.丝杠I;6.切削机构;7.工件;8.三爪卡盘;9.周向进给装置;10.伺服电机II;11.控制面板;12.工作台;13.水平导轨;14.丝杠II;601.伺服电机IV;602.主动带轮;603.同步齿形带;604.横梁;605.转轴;606.从动带轮;607.铣刀;901.伺服电机III;902.齿轮;903.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00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管接箍
- 下一篇:医用多功能活动下排式洗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