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白蚁监测诱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8052.1 | 申请日: | 201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6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覃立微;黄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白蚁防治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2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李志华 |
地址: | 545005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蚁 监测 诱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蚁防治诱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蚁监测诱杀装置。
背景技术
以白蚁诱杀技术、饵剂技术为基础的白蚁监测控制技术正在成为国内外白蚁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白蚁监测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在白蚁活动区域或潜在的活动区域安装监测装置,对白蚁进行监测诱集,一旦监测到白蚁,可通过投放饵剂、喷粉、TTR等方式对白蚁进行控制杀灭,待监测到的白蚁群体被消灭后,可重新在监测装置中放入监测诱集材料对白蚁活动进行监测,以这种监测诱集——杀灭(控制)——监测的循环作用方式,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持续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没有理想的监测装置及相应的饵料和饵剂;
2.国内外用于控制灭杀白蚁的饵剂载体一般为片剂、颗粒剂、块剂、糊剂、水剂、胶饵等,这类饵剂载体虽具有一定的诱杀效果,但是:饵剂的湿度不容易保持,影响白蚁的取食;容易发霉失效;白蚁入侵饵剂的时间过长,取食饵剂的白蚁数量偏少,控制杀灭效果不理想;饵剂容易遭到小动物的入侵干扰等;
3.防治对象不全面,多数装置仅能防治家白蚁,而同样危害严重的土栖白蚁却无法控制,这两种白蚁都是我国主要危害蚁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的白蚁监测诱杀装置,以克服已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白蚁监测诱杀装置,所述监测控制装置包括饵站以及安置在饵站内的饵剂和饵料,所述饵站为带顶盖的筒体,筒体的内腔设有用于夹持饵剂、饵料的支架,筒体侧壁上设有供白蚁进出的小孔或孔缝。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饵站选成塑料材质制成,筒体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或为方形,其上下大小或相同或为上大下小。
所述饵料为长方形的干爽松木板,所述饵剂为一诱杀板,诱杀板的形状为多边形或为圆体或椭圆形,诱杀板的边侧面上有用于填塞诱杀药物的盲孔,盲孔内填塞诱杀药物。
所述盲孔或开在部分边侧面上,或开在所有边侧面上,盲孔或为圆孔或为方孔。
所述饵料用摩利桉树皮或大叶桉树皮粉碎后,用草纸包成一个长方体,所述饵剂为竹质密封诱杀筒,诱杀筒筒体的一端设有一用于填塞诱杀药物的填充口和将填充口封闭的盖。
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之一种白蚁监测诱杀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之饵剂载体采用诱杀板或诱杀筒填充诱杀药物代替片剂、颗粒剂、块剂、糊剂、水剂、胶饵等作为饵剂,诱杀板或诱杀筒采用的松木板体和竹筒对白蚁具有天然的引诱力,环保性和持效性好,诱杀药物填塞在诱杀板的盲孔或诱杀筒内腔内,药物没有与土壤和空气直接接触,既可保持毒饵的水分,不至干燥、保持药物的活性和引诱力、提高药物的使用浓度和杀灭效果、延长药效期,又可减少污染。
2.常规饵剂由于含糖等成分容易引起小动物入侵,本实用新型之饵站带有密封盖,只在筒壁设置供白蚁进入的小孔或孔缝,诱杀药物藏于诱杀板盲孔或诱杀筒内腔内,故可有效避免诱杀药被小动物入侵,确保对白蚁的灭杀。
3.本实用新型之诱杀板或诱杀筒以及整个饵站的体积小,携带和施设方便 ,不受场地限制,省工省力;所采用的饵料和饵剂诱集效果好、诱杀力强。诱杀板采用普通松木板作为板体,诱杀筒采用普通竹子或木头作为筒体,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既环保又经济。
4.本实用新型之一种白蚁监测诱杀装置施设简便、安全、既能防治家白蚁又能防治土栖白蚁,诱杀效果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一种白蚁监测诱杀装置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之饵站结构示意图(圆筒形):
图1-主视图,图2-俯视图;
图3~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之饵站结构示意图(方形):
图3-主视图,图4-俯视图;
图5~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之饵站结构示意图(上大下小圆台形):
图5-主视图,图6-俯视图;
图7~图8:诱杀板结构示意图(形状为方形):
图7-圆形盲孔,图8-方形盲孔;
图9:诱杀板结构示意图(形状为圆形,圆形盲孔);
图10:诱杀筒结构示意图;
图11:土栖白蚁饵料示意图。
图中:
1—饵站,10—饵站体,11—孔缝,12—饵站盖, 13—支架, 2—饵料, 3—饵剂,31—诱杀板,310—盲孔,32—诱杀筒,321—诱杀筒填充口,322—填充口盖, 323—竹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白蚁防治所,未经柳州市白蚁防治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8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