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9047.6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5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伍壮志;王学超;宗新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4/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以刺破的方式组装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寻常化,其中,通过数据线传输数据尤为普遍,所述数据线即通过导线上加装电连接器制成的电连接器组件。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与电子设备上电连接器对接,实现两者之间相互导通。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组件内电连接器与导线往往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或者通过将导电端子的末端设置成针尖状来刺入导线的方式与导线导通。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焊接的方式来连接电连接器和导线所需要的工时长,产量低,成本也相对较高,而采用将导电端子末端设置成针状来刺入导线的方式则容易因导电端子末端过细而引起接触不良,或当导电端子与导线对接组装时端子无法准确刺入导线内并与导芯碰触,良率相对较低。
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组装工时并提高产品良率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相连的导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且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相连且向后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导线设有用以传输信号的导芯及包覆于导芯外的绝缘层,所述对接部的末端设有向后延伸的刃部,所述刃部划破绝缘层并与导芯接触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刃部轴向刺破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刃部设有两个侧面,所述两个侧面相交形成刃尖。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对接部设有上表面及与上表面相互平行设置的下表面,所述两个侧面分别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及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侧面对称设置于对刃部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设有用以夹持导线的线夹,所述线夹与绝缘本体相互扣合以实现导电端子刺破导线并与导芯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设有与线夹扣合的压板,所述压板压住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夹设有若干用以夹持导线的第一绝缘肋和第二绝缘肋,所述第一第二绝缘肋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压板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设有绝缘套体及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围设有第一收容腔及第二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套体内,所述绝缘套体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线夹暴露于第二收容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所述对接部的末端设置刃部,这样当导电端子与导线对接时,刃部可以直接划破导线外围绝缘层,进而与内部的导芯接触,由于刃部的表面积相对较大且是直接划破绝缘层,所以能够确保导电端子与导体接触良好,同时这种对接组装方式大大缩短了传统焊接式连接的所需要的工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其中绝缘本体、线夹、导电端子及导线组装在一起。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其中绝缘套体及遮蔽壳体未显示。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沿图1所示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导电端子的零件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90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