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的冷凝器的安装结构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8881.3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3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夏建华;刘仲阳;刘忠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海马轿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牛峥;王丽琴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冷凝器 安装 结构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的冷凝器的安装结构、以及包含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冷凝器和散热器(通常也叫水箱)是汽车尤其是小型汽车如轿车上的标准配置。通常,在汽车特别是小型汽车的安装结构中,冷凝器安装于散热器的前部,二者共用一个冷却风扇。
在现有的设计当中,冷凝器和散热器的安装结构是各自分开、相互独立的。二者分别独立的固定于前副车架及散热器固定支架上。在装配时,需要对冷凝器和散热器分别进行装配,安装过程复杂、装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冷凝器的安装结构,将冷凝器和散热器进行有机的连接,从而在汽车装配过程中可将冷凝器和散热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装配,提高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冷凝器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凝器每侧的节流管上部的第一安装架、和设置于所述冷凝器每侧的节流管下部的第二安装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每侧的水室上部的第一安装座、和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每侧的水室下部的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架与第一安装座之间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与第二安装座之间卡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
与所述节流管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一握持部,套接并固定在所述节流管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握持部向远离所述节流管方向上延展形成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通孔;
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
固定在所述水室上并与所述水室外表面相垂直的第一支撑部;
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通孔;
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一安装座之间通过穿过两个通孔的螺栓与螺母的螺纹连接进行固定。
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
与所述节流管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二握持部,套接并固定在所述节流管外表面上;以及
所述第二握持部向远离所述节流管方向上延展形成的卡销片;
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
固定在所述水室上并与所述水室外表面相垂直的第二支撑部;以及
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卡槽,其中所述卡槽通过其中一个侧壁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
所述卡销片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一种汽车,包括冷凝器和散热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安装结构。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凝器两侧节流管上的第一安装架与散热器两侧水室上的第一安装座之间的螺栓螺母固定连接,以及冷凝器两侧节流管上的第二安装架与散热器两侧水室上的第二安装座的卡接,将冷凝器固定安装于散热器上。在汽车装配过程中,不再需要将冷凝器和散热器分别装配到汽车上,而是将冷凝器和散热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安装,简化了汽车装配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螺栓连接和卡接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也便于冷凝器在散热起上的安装。安装时,仅需要现将第二安装架与第二安装座相卡接,再用螺栓和螺母将第一安装架与第一安装座固定便可。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冷凝器两端的两个节流管和散热器两端的两个水室上均采用第一安装架和第一安装座的螺栓螺母连接,以及第二安装架和第二安装座的卡接,使得冷凝器和散热器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冷凝器的安装在散热器上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结构视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结构视图;
图4为图1中C区域结构视图;
图5为图1中D区域结构视图;
图6为图1中沿E方向的结构视图;
图7为图6中A区域结构视图;
图8为图6中B区域结构视图;
图9为图1中沿F方向的结构视图;
图10为图9中C区域结构视图;
图11为图9中D区域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海马轿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海马轿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88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