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6309.3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3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池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的电池。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
但是,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装置缺乏必要的安全组件,一旦电池出现膨胀,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有模块外壳,其中:所述的模块外壳内设置有锂离子电池组,所述锂离子电池组包括有至少两个锂离子电池单体组成,所述锂离子电池单体之间通过电路连接板进行串并联,所述模块外壳上分布有正极引出装置与负极引出装置,所述正极引出装置与锂离子电池组正极相连,所述负极引出装置与锂离子电池组负极相连,所述模块外壳内设置有防爆板。
进一步地,上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其中:所述的电路连接板与锂离子电池单体之间直接相连;或是,所述的电路连接板与锂离子电池单体之间通过导体相连。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其中:所述的防爆板包括有辅助基板,所述的辅助基板上分布有尖锐物,所述锂离子电池单体处于正常状态时,尖锐物和电池单体间不直接接触;所述锂离子电池单体处于异常状态时,尖锐物质和单体电池将直接接触。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其中:所述正极引出装置与负极引出装置的接触端设置在模块外壳外围。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其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单体上分布有高分子微孔膜作为隔膜。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其中:所述的模块外壳、电路连接板、防爆板、正极引出装置与负极引出装置为一体式构造;或者,所述的模块外壳、电路连接板、防爆板、正极引出装置与负极引出装置为分体式构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依托于防爆板的存在,能够在锂离子电池单体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将故障的锂离子电池单体刺破,防止出现压力过大导致爆炸。并且,整个过程完全是自动化实现的,无需人工参与干预,便于推广。再者,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图1是锂离子电池模组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有模块外壳1,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模块外壳1内设置有锂离子电池组。具体来说,锂离子电池组包括有至少两个锂离子电池单体2组成,并且锂离子电池单体2之间通过电路连接板3进行串并联。考虑到与后续用电器件的有效结合,在模块外壳1上分布有正极引出装置4与负极引出装置5,该正极引出装置4与锂离子电池组正极相连,负极引出装置5与锂离子电池组负极相连。同时,出于使用安全的考虑,在模块外壳1内设置有防爆板。
就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对锂离子电池单体2的运作进行协调控制,电路连接板3与锂离子电池单体2之间直接相连。当然,考虑到某些特殊使用场合的需要,也可以是电路连接板3与锂离子电池单体2之间通过导体相连。
进一步来看,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防爆板包括有辅助基板6,所述的辅助基板6上分布有尖锐物7。这样,在锂离子电池单体2处于正常状态时,尖锐物7和电池单体间不直接接触,避免出现刺破锂离子电池单体2的误触发。与之对应的是,当锂离子电池单体2处于异常状态时,尖锐物7质和单体电池将直接接触。具体来说,当锂离子电池单体2处于异常状态时,其会出现鼓胀情况,伴随着锂离子电池单体2体积的增大会与尖锐物7接触,导致尖锐物7刺破锂离子电池单体2,释放压力,提高其安全性。
再进一步来看,为了便于使用便利,正极引出装置4与负极引出装置5的接触端设置在模块外壳1外围。这样,便于其可以直接与用电器件接触。同时,考虑到锂离子电池单体2之间的有效分隔,提高一定的绝缘安全性能,锂离子电池单体2上分布有高分子微孔膜作为隔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6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墨头以及喷墨打印机
- 下一篇:平屋顶固定式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