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动态称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1808.3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1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杰;李源;祝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盘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03 | 分类号: | G01G19/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动态 称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动态称重装置,属于称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遏制超载运输,近年来人们在高速公路、桥梁等的入口处设置收费台,采用记重收费,即按照车辆通过时的重量来进行收费,而记重收费的基础设施就是车辆称重装置。早期使用的车辆称重装置是静态称重仪,该种称重装置在使用时需要车辆先行驶到称重装置上,待车辆在秤台上稳定之后才能够精确显示读数,这导致称重速度非常缓慢,在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经常造成很多车辆的等候,导致道路拥堵。
为了避免静态称重装置的上述缺陷,车辆动态称重装置应运而生。动态称重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动态行使的车辆经过安装有传感器的称重台后,传感器感受到动态车辆的压力信号,再由处理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处理,最后计算得出车辆的动态称重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静态称重装置还是动态称重装置,称重台大多都安装在路面基础的凹槽内,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称重台的下方,在利用传感器的传感原理进行称量时,为了避免来自于车辆的轴载被分散到所述称重台周边的路面基础而使传感数据大大失真的情况发生,所述称重台与所述路面基础的凹槽的沿着车行方向的内壁都预留传感间隙;而由于所述传感间隙的存在,所述车辆在通过所述称重台时容易给所述称重台一个轮载水平力及很大的垂直冲击力,所述轮载水平力会促使所述称重台移动,为了平衡所述轮载水平力,所述称重台的下部必须设置水平限位器,导致装置复杂;而垂直冲击力使得称台上下震动,影响测量精度,为了避免所述垂直冲击力的上述不利影响,必须降低车辆行驶速度,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称重装置不适于车辆高速行驶时的称量。
例如,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动态称重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动态称重装置包括预留在路面基础1上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安装称重台2并使所述称重台2的台面与所述路面基础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称重台2在安装后与所述凹槽的沿着车行方向的内壁形成传感间隙3;轴载为P的车辆动态行驶到所述称重台2时,施加给所述称重台2一个轮载水平力N,所述轮载水平力N使得所述称重台2在所述传感间隙3内沿着车辆的行驶方向水平移动,此时,安装在所述称重台2底部的水平限位器4为所述称重台2提供一个水平限位力Q,所述水平限位力Q与所述轮载水平力N是一对平衡力,如图2所示;同时,安装在所述称重台2上的称重传感器5感知所述车辆的轴载P,并以传感器垂直荷载R1、R2的方式输出信号,从而完成动态称重。
但是,上述动态称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轮载水平力非常大,使得瞬间的水平限位力不能与所述轮载水平力平衡,从而容易推动整个称重台超越传感间隙而与所述凹槽的内壁猛烈撞击,多次使用,多次撞击会降低所述称重台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所述称重台2在安装后与所述凹槽的沿着车行方向的内壁形成传感间隙,从而使得车辆通过时给所述称重台很大的垂直冲击力,从而引发所述称重台的剧烈震动,干扰称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降低称量精度,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所述垂直冲击力对称重精度的不良影响就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动态称重装置的测量精度较低并且很难普遍地用于高速称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测量精度高且能普遍适用于高速称量的动态称重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动态称重装置,包括称重台,安装在路面基础的安装槽内,其台面与所述路面基础位于同一水平面;至少两个称重传感器,与所述称重台安装固定,用于感受并传输所述称重台承受的动态车辆的重量;在所述称重台内部沿着车行方向的设置有传感腔;所述称重台与所述路面基础的所述安装槽的沿着车行方向的内壁没有缝隙。
所述传感腔平行于所述路面基础设置。
所述传感腔为矩形。
在所述传感腔沿所述车行方向的两端朝向所述路面基础分别设置第二传感腔,所述第二传感腔垂直于所述路面基础,且与所述传感腔相连通。
所述称重传感器为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传感腔上方。
所述第二传感腔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动态称重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盘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盘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1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泥及其余热发电生产线统计远程报告分析诊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风光互补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