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钨丝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9410.6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3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哨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清县蓝鸟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K1/18 | 分类号: | H01K1/1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3220 浙江省湖州市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钨丝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钨丝灯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钨丝灯的灯丝通常使用螺旋状的钨丝,这样灯丝较长,灯丝的直径可做的较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但是由于螺旋状的灯丝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灯丝两端之间需要多处固定。现有技术通过在导电线支架上设置钨丝托架,在钨丝托架上设置多个固定丝对钨丝进行支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将固定丝端部弯曲约180度形成一弯钩,然后将钨丝挂在固定丝的弯钩处,之后手工弯折固定丝端部的弯钩使其进一步夹紧钨丝。但是这样手工进行操作难以保证固定丝弯钩处钨丝不脱离,在灯泡销售运输过程中钨丝容易因为发生抖动而与固定丝脱离,可能造成钨丝直接接触玻璃灯壳造成灯壳受热不均而破裂甚至爆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钨丝灯中用于支撑钨丝的固定丝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钨丝灯,使钨丝灯的使用更加安全。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钨丝灯,包括有灯壳,与灯壳连接的灯头以及设置于灯壳内的钨丝,所述的钨丝通过导电线与灯头的两个电极连接;所述的导电线固定在灯壳内的导电线支架上,所述的导电线支架上设置有钨丝托架,所述的钨丝托架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丝,所述的每个固定丝上绕制有一个套住钨丝的套圈;且所述的固定丝的固定丝末端朝钨丝托架外侧方向延伸。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套圈是由固定丝末端弯曲超过270度形成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灯壳内部靠近灯头的部分设有反光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钨丝灯内的钨丝托架上设置多个固定丝,且所述的每个固定丝上绕制有一个套住钨丝的套圈,且固定丝末端朝钨丝托架外侧方向延伸,这样,钨丝可方便地依次绕到每个套圈里,不会因为钨丝脱离固定丝造成危险。另外,固定丝的套圈部分可使用自动化机械对固定丝进行弯折加工形成,可很好地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电线支架上固定钨丝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导电线支架;2、钨丝托架;3、固定丝;31、固定丝末端;32、套圈;4、导电线;5、钨丝;6、灯壳;7、反光层;8、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根据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钨丝灯,包括有灯壳6,与灯壳6连接的灯头8以及设置于灯壳6内的钨丝5,所述的钨丝5通过导电线4与灯头8的两个电极连接;所述的导电线4固定在灯壳6内的导电线支架1上,所述的导电线支架1上设置有钨丝托架2,所述的钨丝托架2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丝3,所述的每个固定丝3上绕制有一个套住钨丝5的套圈32;且所述的固定丝3的固定丝末端31朝钨丝托架2外侧方向延伸。
所述的套圈32是由固定丝3末端弯曲超过270度形成的,另外,所述的套圈32可以使非封闭的,所述的钨丝5可以方便地穿过各个套圈32,只要钨丝5没有被过度拉伸,钨丝5是不会轻易与固定丝3脱离的。
所述的灯壳6内部靠近灯头8的部分设有反光层7。反光层7可使钨丝灯工作时钨丝5发出的光线朝固定方向射出,其中包括也包括红外热辐射,这样有利于降低灯壳6的温度,延长钨丝灯整体的使用寿命。
文中所述的各部件的上、下端是以附图所示进行描述。
所述的导电线4端部弯折成弯钩,安装钨丝5时只需使用钳子进一步夹紧弯钩使之夹紧钨丝5即可。
所述的固定丝3弯折出套圈32之后还留有所述的固定丝末端31,该固定丝末端31长度约为7mm。这样在将钨丝5穿过各个套圈32时,即使失误导致套圈32变形,也可方便地恢复套圈32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清县蓝鸟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德清县蓝鸟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94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雾化器的空气杂质与细菌过滤器
- 下一篇:智能虚拟自行车互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