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励电流互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6230.2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7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国;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孚日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8/28 | 分类号: | H01F38/28;H01F27/24;H01F27/30;H01F27/29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石誉虎 |
地址: | 2615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 互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流互感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电机用复励电流互感器。
背景技术
在冲击、频繁启动、负载变化大、启动大功率负载等恶劣环境下,普通发电机不能及时地供应励磁电流,造成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不稳定,损坏发电机、电动机和各种电器,影响电器件的使用寿命,有的甚至引起严重后果,难以满足要求。如果采用增加发电机功率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采用在发电机定子绕组加装三相交流复励电流互感器的方法来加强励磁。但市场上的电流互感器都是单相的,而且功率低,不能满足发电机励磁功率大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用于发电机励磁的电流互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相交流的复励电流互感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复励电流互感器,包括铁心,所述铁心为具有三个铁心柱的“日”字形铁心,每个所述铁心柱的外围固定设有绕组骨架,所述绕组骨架上分别缠绕有电磁绕组。
优选的,所述铁心为矽钢片叠压结构的铁心。
优选的,所述电磁绕组引出引出线,所述引出线连接到接线板的接线柱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所述铁心为具有三个铁心柱的“日”字形铁心,每个所述铁心柱的外围固定设有绕组骨架,所述绕组骨架上分别缠绕有电磁绕组;这样,将该复励电流互感器接到发电机的三相输出电源上,就能产生三相交流复励电流,以供启动电动机和低功率因数的负载使用。该复励电流互感器的功率较大,能达到100VA,强励能力大,过载能力强,该互感器能在瞬间(≤0.1秒)输出5到6倍以上的强励电流,能够满足发电机励磁功率大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复励电流互感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复励电流互感器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复励电流互感器用于发电机励磁的使用状态原理示意图;
图中:1、铁心;2、绕组骨架;3、电磁绕组;4、接线板;5、接线柱;6、引出线;7、主定子;8、整流桥堆;9、励磁机定子;10、复励电流互感器;11、主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复励电流互感器,包括矽钢片叠压结构的铁心1,铁心1为具有三个铁心柱的“日”字形的铁心,每个铁心柱的外围固定设有绕组骨架2,绕组骨架2上缠绕电磁绕组3。绕组骨架2采用优质的绝缘材料,能保证电磁绕组2不与铁心1接触而引起接地漏电的故障。电磁绕组3采用的是“H”级的绝缘电磁线,能够满足即使是船用发电机的使用要求。这样,将该复励电流互感器接到发电机的三相输出电源上,就能产生三相交流复励电流,以供启动电动机和低功率因数的负载使用。该复励电流互感器的功率较大,能达到100VA,强励能力大,过载能力强,该互感器能在瞬间(≤0.1秒)输出5到6倍以上的强励电流,能够满足发电机励磁功率大的需要。
电磁绕组3引出引出线6,引出线6连接到接线柱5,接线柱5安装在接线板4上。引出线6套有绝缘护套,接线板4采用优质的绝缘材料,绝缘性能好。
参照图3,本复励电流互感器连接发电机的主定子7和整流桥堆8,整流桥堆8再与励磁机定子9相连。该复励电流互感器从主定子7分出较高电压的三相电流,经过其自身按比例变压后,再经整流桥8堆整流成直流电供给励磁机定子9,这个复励过程能够在瞬间(≤0.1秒)完成,保证及时供应励磁电流。励磁电流供应及时、充足,主转子11磁场就会稳定,从而保证了发电机输出电压的稳定。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孚日电机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孚日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62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