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托轮装置及混凝土搅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0665.6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7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春;宁强伟;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5/42 | 分类号: | B28C5/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托轮 装置 混凝土 搅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托轮装置及混凝土搅拌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车的滚道和托轮之间的接触面需处于常润滑状态,在工作中才能消除异响,并可以延长滚道和托轮的使用寿命。目前,国内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滚道润滑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润滑方式,即用刷子等其他工具把润滑脂涂抹在滚道表面,以达到润滑滚道与托轮接触面的目的。但现有的这种手工涂抹的润滑方式,因滚道较高,维护人员不好操作,且劳动强度大;涂抹润滑脂时搅拌桶是处于转动状态,容易夹手或者刮伤手,造成安全事故。另外,润滑脂的用量不易控制,手工涂抹不均匀,如果油脂过多会造成浪费,且油脂掉落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油脂过少则影响润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托轮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润滑滚道与托轮接触面的方式操作困难、劳动强度大,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混凝土搅拌车。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托轮装置,包括:托轮支架;安装在托轮支架上的销轴;通过轴承与销轴转动连接的托轮,以及设置在托轮与销轴之间且位于轴承两侧的密封结构;托轮、销轴与密封结构之间形成轴承润滑腔,销轴上设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的出油口与轴承润滑腔连通;托轮上还设有连通轴承润滑腔与托轮外周的出油通道。
进一步地,托轮的外周上设有储油槽,出油通道的出油口与储油槽连通;轴承为多个,相邻两个轴承的外圈由形成于托轮内周壁的凸缘隔离;出油通道呈径向延伸,且其进油口位于凸缘上。
进一步地,进油通道的进油口设置在销轴的端面上,进油通道出油口的开设位置位于多个轴承的外部。
进一步地,轴承为两个对称设置的圆锥滚子轴承;出油通道沿周向均匀设置多个,储油槽为与各出油通道相通的环形凹槽。
进一步地,储油槽位于托轮外周的中部。
进一步地,进油通道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的进油口开设在销轴的第一端,其出油口的开设位置位于多个轴承第一端的外部;第二油道的进油口开设在销轴的第二端,其出油口的开设位置位于多个轴承第二端的外部。
进一步地,进油通道的进油口处设置有管接头。
进一步地,该托轮装置还包括:润滑脂泵送动力装置和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的第一接口与润滑脂泵送动力装置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一油道的进油口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二油道的进油口连通。
进一步地,密封结构包括:用于对轴承的内圈限位的轴承端盖,轴承端盖套设在销轴上;油封,安装在轴承端盖与托轮之间。
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车,设置有上述的托轮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在销轴上设有与轴承润滑腔相通的进油通道,托轮上还设有出油通道,通过该出油通道使托轮的外周与轴承润滑腔连通,这样,需进行润滑操作时,可以通过润滑脂泵送动力装置将润滑脂注入进油通道中,注入的润滑油脂不仅对轴承进行润滑,还可以通过出油通道至托轮的周向表面,通过托轮与滚道的转动,实现托轮与滚道之间的润滑,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润滑方式来说,不需人员对滚道进行手工涂抹润滑脂操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且不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另外,润滑脂的注入量可以控制,这样在保证润滑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润滑脂、节约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托轮装置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结构;
图2示出了图1中转轴和止挡板的左视结构;以及,
图3中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托轮装置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轮装置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剖视结构。如图所示,该托轮装置至少包括:托轮支架5、销轴3、轴承4、托轮2、密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06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碳管的分离回收方法及纳米碳管
- 下一篇:线束的布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