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9676.7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1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罗春林;田丰;徐勇;肖兵;许浩锰;胡烨杰;卢业刚;祝强;阚继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12 | 分类号: | B62K25/1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赵芳 |
地址: | 3153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臂型前 悬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或摩托车的车辆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摩托车悬架实现的是对车身的弹性支撑和转向作用,其动力性能是缓和冲击、减弱振动、传递力与转矩。现有的悬架系统如套筒式前悬架主要由双前减震及上、下联板等组成。该结构具有减震、支撑及转向的作用,其强度高,操纵性、稳定性好,但该结构对上、下联板的左、右减振器安装孔的垂直度与平行度要求较高,加工时易产生加工误差,导致前减振安装后倾斜、不平行,易出现回位不顺畅、卡滞等现象,且会出现偏磨损而漏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前悬架制造难度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的转向节,所述的转向节连接一个单悬臂,所述单悬臂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和更末端的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末端通过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为枢轴枢接在车架上。所述的转向节可采用一枢接或铰接式转向装置,如采用杆套式或连杆式关节与单悬臂连接,也可以不设有转向装置,即前轮不具有转向功能。所述的转向节连接轮毂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一个轮毂轴、轴承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连轴、第一轴、第二轴与单悬臂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体化连接,可以是螺接,套接等方式。
进一步,所述延伸体是向上延伸的。所述延伸体向上延伸,使得当车辆刹车时,车身往下顿而不是往上窜,增加骑乘感受。
进一步,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还设有加固臂,所述加固臂以增加使用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
对转向结构进行一种选择,所述单悬臂通过一个连轴与转向节连接;所述连轴枢设于转向节上,枢设轴线位于轮毂的中心圆面上,且枢设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或成一个角度,所述连轴另一端固接在单悬臂上。
进一步增加了限位功能,所述的转向节上横向凹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具有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所述连轴的枢设轴线位于限位腔底部,且所述连轴被限位在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之间成扇形转动。
进一步,所述连轴枢设位置位于转向节上连接轮毂点的下方。这样重心低,稳当。
本实用新型使用在成车上时,前轮的承重通过转向节、连轴、单悬臂依次传导到车架上,当刹车时,前轮摩擦增大,因为重心作用,整个车有向前翻转的倾向,这时延伸体上的减震器起到减震,前悬臂以第二轴为轴线,进行一个相对弯转,起到减震作用。
所述转向节上还可安装一个转向柄,用于控制车轮转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前轮受力直接传导到车架,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1和2,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1的转向节2,所述的转向节2连接一个单悬臂4,所述单悬臂4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5和更末端的第二轴6,所述第一轴5上设有延伸体7,所述延伸体7末端通过减震器8与车架9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6为枢轴枢接在车架9上。所述的转向节2连接轮毂1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轮毂轴通过轴承设在转向节内的方式。所述连轴、第一轴、第二轴与单悬臂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体化连接,可以是螺接,套接等方式。
所述延伸体7是向上延伸的。所述延伸体向上延伸,使得当车辆刹车时,车身往下顿而不是往上窜,增加骑乘感受。
所述第一轴5与第二轴6之间还设有加固臂10,所述加固臂以增加使用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
对转向结构进行一种选择,所述单悬臂通过一个连轴3与转向节2连接;所述连轴3枢设于转向节2上,枢设轴线位于轮毂1的中心圆面上,且枢设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或成一个角度,所述连轴3另一端固接在单悬臂4上。
为了增加了限位功能,所述的转向节2上横向凹设有限位腔11,所述限位腔具有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所述连轴的枢设轴线位于限位腔底部,且所述连轴3被限位在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之间成扇形转动。
所述连轴3枢设位置位于转向节上连接轮毂点的下方。这样重心低,稳当。
本实用新型使用在成车上时,前轮的承重通过转向节2、连轴3、单悬臂4依次传导到车架9上,当刹车时,前轮摩擦增大,因为重心作用,整个车有向前翻转的倾向,这时延伸体上的减震器8起到减震,前悬臂以第二轴为轴线,进行一个相对弯转,起到减震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96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