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解真空抬包低压引射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7470.0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6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覃海棠;杨公林;王兴福;杨永栓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06 | 分类号: | C25C3/06;B22D4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徐皂兰 |
地址: | 4512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真空 低压 引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用的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低压缩空气的情况下进行电解出铝作业用的电解真空抬包低压引射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电流,强磁场,高温的铝电解生产中,每个电解车间都设有压缩空气管路,由于用风设备多,造成系统风压低,无法完成出铝作业。导致出铝作业必须使用多功能机组空压机的压缩空气,这样容易造成多功能机组空压机的使用频率高,运行时间长,设备故障率高,备件消耗大,无法保障电解铝企业的正常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解真空抬包低压引射器,它是采用两路压缩空气进入的方式,从而加大进风量,提高制造抬包真空的效果,解决了在低压缩空气下不能正常出铝作业的问题,减少了多功能机组的使用率,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设备的消耗,节能降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解真空抬包低压引射器,其中:它包括消音套管、排气筒、喇叭管、引气套筒、三通管及喷射嘴,消音套管与排气筒相连接,且通过排气管连通,喇叭管穿装在排气筒内,喇叭管的出气端设置在消音套管内,喇叭管的进气端连接引气套筒的出气端,引气套筒的进气端连接三通管的一个连接端口,与该连接端口同轴的三通管的另一个连接端口上连接有喷射嘴,三通管的最后一个连接端口连接抬包,喷射嘴为“Y”型喷射嘴,包含两个进气端,一个出气端,出气端设置在三通管内,两个进气端均与车间空压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三通管为变径三通管,与引气套筒连接的三通管的连接端口直径>与抬包连接的三通管的连接端口直径>与喷射嘴连接的三通管的连接端口直径最小。
进一步,所述的喷射嘴的两个进气端之间的夹角为35°。
进一步,所述的引气套筒的进气端为喇叭形端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两路压缩空气进入的方式,从而加大进风量,提高制造抬包真空的效果,解决了在低压缩空气下不能正常出铝作业的问题,减少了多功能机组的使用率,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了设备的消耗,节能降耗。。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实用、节能降耗,有效解决了低压缩空气下不能出铝的瓶颈,降低了主设备的运行时间,减少了设备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解真空抬包低压引射器,它包括消音套管1、排气筒4、喇叭管3、引气套筒5、三通管6及喷射嘴7,消音套管1与排气筒4相连接,且通过排气管2连通,喇叭管3穿装在排气筒4内,喇叭管3的出气端设置在消音套管1内,喇叭管3的进气端连接引气套筒5的出气端,引气套筒5的进气端为喇叭形端口,引气套筒5的进气端连接三通管6的一个连接端口,与该连接端口同轴的三通管6的另一个连接端口上连接有喷射嘴7,三通管6的最后一个连接端口连接抬包,喷射嘴7为“Y”型喷射嘴,包含两个进气端,一个出气端,出气端设置在三通管6内,两个进气端均与车间空压管连通,喷射嘴7的两个进气端之间的夹角为35°,三通管6为变径三通管,与引气套筒5连接的连接端口直径>与抬包连接的三通管6的连接端口直径>与喷射嘴7连接的连接端口直径最小。
使用时,从车间空压管道里的压缩空气分两路由Y型喷射嘴7的两个进气端进入,从喷射嘴7的出气端喷出进入三通管6内,然后告诉进入引气套筒5,在三通管6内,喷射嘴7出气端周围形成负压(即真空状态),形成引射作用,从而在大气压力作用下,抬包中的空气被引射并和压缩空气一道经喇叭管3射入消音器套筒,然后再经过排气管2进入排气筒4,最后排出到大气中。因为本专利采用Y型喷射嘴7两路压缩空气的进入方式,增大了进风量,提高抬包制造真空的效果,解决了在低压缩空气下进行电解出铝作业。
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7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