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7460.9 | 申请日: | 2012-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3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吴三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三社 |
主分类号: | G01F23/68 | 分类号: | G01F23/68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48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面 积水 感应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报警装置,具体是一种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当房间无人或房间主人夜里熟睡时,若房间水管出现渗水或漏水,通常无人察觉,因此会造成房间地面积水,进而损坏房间地板和墙面。因此,为了防止房间地面积水,人们发明了地面积水报警装置。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通常包括盛放有电解质离子化合物的水腔和报警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当地面出现积水时,积水溢入水腔,使得水腔内液位上升,通过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接通报警电路并发出报警。实践表明,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普遍存在可靠性差、操作性不便、以及造价成本高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其一,随着水腔内液位的上升,流入水腔的积水会冲淡水腔内的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同时水腔内的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会溢出水腔,由此使得水腔内的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浓度下降,导致报警电路无法有效接通,从而影响报警。其二,在清除积水后,使用者需要倒掉水腔内的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并重新添加新的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方能解除报警,由此带来操作的不便。其三,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溶液成本通常较高,由此带来造价成本高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以解决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可靠性差、操作性不便、以及造价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可靠性差、操作性不便、以及造价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包括积水感应装置和报警电路;所述积水感应装置包括管状积水腔;管状积水腔的顶部开口边缘固定有两个导电片;两个导电片的前端各连接有一个静触片;管状积水腔内设有水平隔板和浮子;水平隔板侧边缘与管状积水腔内壁固定,且水平隔板上开有两个通孔;浮子位于水平隔板下方,且浮子上固定有U形动触片;U形动触片两端分别穿过水平隔板上的两个通孔与两个静触片位置正对;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由电源和扬声器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由电源和扬声器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两端分别与两个导电片的后端连接。
使用时,将管状积水腔垂直放置在房间隐蔽处的地面上,并保证管状积水腔的底部开口低于地面。当房间无人或房间主人夜里熟睡时,若房间水管出现渗水或漏水,房间地面会逐渐产生积水,积水会通过管状积水腔的底部开口溢入管状积水腔内。随着管状积水腔内的积水水位逐渐上升,管状积水腔内的浮子会在积水浮力作用下逐渐上升,同时U形动触片随浮子上升并逐渐接近两个静触片。当U形动触片两端与两个静触片接触时,报警电路接通,电源产生的电流依次通过导电片、静触片、U形动触片流入扬声器,扬声器由此发出报警,提醒房间主人及时发现并清除房间地面积水,从而避免房间地板和墙面被积水损坏。在积水清除后,管状积水腔内的积水通过管状积水腔的底部开口流出,浮子下降并离开两个静触片,报警电路断开,自动解除报警。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采用浮子自动接通和断开报警电路,并实现了自动报警,其无需采用电解质离子化合物,由此便避免了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因采用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导致的可靠性差、操作性不便、以及造价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地面积水报警装置可靠性差、操作性不便、以及造价成本高的问题,适合家庭、办公场所等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状积水腔,2-导电片,3-静触片,4-水平隔板,5-浮子,6-U形动触片,7-电源,8-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地面积水感应报警装置,包括积水感应装置和报警电路;所述积水感应装置包括管状积水腔1;管状积水腔1的顶部开口边缘固定有两个导电片2;两个导电片2的前端各连接有一个静触片3;管状积水腔1内设有水平隔板4和浮子5;水平隔板4侧边缘与管状积水腔1内壁固定,且水平隔板4上开有两个通孔;浮子5位于水平隔板4下方,且浮子5上固定有U形动触片6;U形动触片6两端分别穿过水平隔板4上的两个通孔与两个静触片3位置正对;所述报警电路包括由电源7和扬声器8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由电源7和扬声器8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两端分别与两个导电片2的后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三社,未经吴三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7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