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用便携式机械动力恒定负压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1235.4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7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涛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便携式 机械动力 恒定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的便携式医用机械动力恒定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是促进创面修复的有效手段,一般认为负压值范围在75~125mmHg时治疗效果最好,如大腿肌肉丰厚选用125mmHg的恒定负压,额部软组织菲薄则选用75mmHg的恒定负压。为达到这一目的,临床上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的负压引流装置多采用专用智能负压引流装置。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698379,公开日2005年05月11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医用智能数控引流仪,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医用智能数控引流仪,在引流瓶和医院中心吸引自封接口分别连接引流仪,引流瓶上另一接口接Y型双腔引流管;引流仪由直流电源电路、CPU、压力传感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蜂鸣器报警电路、光电液面传感器和点阵液晶显示模块、复位电路和按键输入电路组成。专用智能负压引流装置虽然可以产生恒定的吸引负压,但智能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且体积较大较重、依赖于电源,不便随病人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负压引流装置,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成本高、不便移动,并且一旦停电就无法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且通过机械动力来提供恒定负压的医用便携式负压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医用便携式机械动力恒定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引流瓶、设置在引流瓶内的活塞和恒力弹簧,恒力弹簧两端固定于活塞和引流瓶底部。本方案通过恒力弹簧作为机械动力来提供预设的恒定负压,不依赖于电力及其它能源动力。恒力弹簧能提供一个恒定的拉力作用于活塞上,使得活塞与引流瓶的瓶嘴之间的引流瓶内产生恒定的负压,从而实现持续的恒定负压吸引作用。同时本方案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的特点。
作为优选,恒力弹簧为发条弹簧;引流瓶底部设有弹簧固定支架;恒力弹簧内端固定于弹簧固定支架上,外端固定于活塞上。通过卷簧作为机械动力来提供恒定负压,可以进一步减小负压引流装置的体积。
作为优选,引流瓶横截面为圆形或扁圆形,引流瓶材质为硬质材料。引流瓶材质为硬质材料可以避免,引流瓶在负压引流过程中产生形变,为负压引流装置提供恒定负压。
作为优选,引流瓶的瓶嘴处设有连接管。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管夹。通过将管夹夹持在连接管上,以保持引流瓶内的负压。
作为优选,引流瓶的底部具有一螺纹或嵌套连接的底盖,底盖上设有若干气孔连通外界空气。
作为优选,引流瓶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且引流瓶上设有容量刻度。通过刻度可以方便的查看流瓶内的引流量。
作为优选,引流瓶上设有可将引流瓶缚于肢体上的粘接带。由于本方案的负压引流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粘接带将负压引流装置缚于肢体上,便于使用者行动。
作为优选,一种医用便携式机械动力恒定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引流管,医用泡沫敷料,设置在医用泡沫敷料表面的透明粘性薄膜;引流管前部设于医用泡沫敷料内且位于医用泡沫敷料内的引流管上设有若干侧孔。使用时,以插有引流管的医用泡沫敷料覆盖伤口并以透明粘性薄膜封闭。引流管上设置的侧孔可以提高引流效率及引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机械动力来提供预设的恒定负压,不依赖于电力及其它能源动力,同时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引流瓶1、活塞2、恒力弹簧3、弹簧固定支架4、瓶嘴5、连接管6、管夹7、底盖8、气孔9、引流管10、医用泡沫敷料11、透明粘性薄膜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涛,未经李华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12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距离测试的手机安全保障技术
- 下一篇: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