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铣削动力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3130.6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0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郑耀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市恒耀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B23Q5/10 | 分类号: | B23Q5/10;B23Q5/12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戚秋鹏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铣削 动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铣头,特指一种使用于机床的卧式铣削动力头。
背景技术
现有应用于卧式铣床铣削动力头的电机与变速箱之间直接采用齿轮连接实现动力的传递,而由于变速箱体积的限制,设置变速箱内的传动轴普遍直径较小,齿轮模数较小,抗冲击能力小,在实际铣削过程中,如遇铣削面硬物的阻碍,产生振动,极易造成铣削刀具的损坏、齿轮的崩裂,乃至电机的损坏,直接导致了高额的维修及更换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特提供一种维修方便,电机与变速箱之间无需润滑,且,可根据实际转速的需要跟换交换齿轮进行调节,同时,电机与变速箱采用皮带连接,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保护电机。
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卧式铣削动力头,包括设置在变速箱上并与变速箱相连的电机,上述变速箱与主轴箱相连接,其中,上述变速箱包括有与电机相连的输入机构及与主轴箱相连的传动机构,上述电机与输入机构皮带连接;输入机构与传动机构通过速度调节装置相连接。
作为优化,上述速度调节装置包括有设置在输入机构及传动机构上的配合啮合的交换齿轮,上述交换齿轮通过紧固件紧固在输入机构及传动机构上。
作为优化,上述输入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变速箱内的输入轴,该输入轴一端与上述电机皮带连接,另一端为输入端花键轴,上述交换齿轮插接在输入端花键轴上。
作为优化,上述传动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变速箱内的第一传动轴及第二传动轴,上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通过传动齿轮配合连接,上述第一传动轴一端为传动端花键轴,上述交换齿轮插接在传动端花键轴上。
作为优化,上述输入轴、第一传动轴及第二传动轴的直径为Φ45~50mm。
作为优化,上述交换齿轮及传动齿轮的齿厚为35~40mm。
三、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维修方便,电机与变速箱之间无需润滑,且,可根据实际转速的需要跟换交换齿轮进行调节,同时,电机与变速箱采用皮带连接,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保护电机及齿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卧式铣削动力头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卧式铣削动力头的变速箱及主轴箱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卧式铣削动力头的立体局部分解图。
图中,1为电机,2为主轴箱,3为皮带,4为交换齿轮,5为输入轴,6为输入端花键轴,7为第一传动轴,8为第二传动轴,9为传动端花键轴,10为主轴,11为圆螺母平垫,12为圆螺母,13为圆螺母止动圈,14为调速内室,15为传动内室。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卧式铣削动力头,包括设置在变速箱上并与变速箱相连的电机1,上述变速箱与主轴箱2相连接,其中,上述变速箱包括有与电机1相连的输入机构及与主轴箱2相连的传动机构,上述输入机构与传动装置设置在变速箱的箱体内,上述电机1与输入机构皮带连接;输入机构与传动机构通过速度调节装置相连接。
上述箱体内室分为调速内室14及传动内室15。速度调节装置设置在调速内室14内,上述速度调节装置包括有设置在输入机构及传动机构上的配合啮合的交换齿轮4,上述交换齿轮4通过紧固件紧固在输入机构及传动机构上。上述输入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变速箱内的输入轴5,该输入轴5一端与上述电机1皮带连接,另一端为输入端花键轴6,上述交换齿轮4插接在输入端花键轴6上;上述传动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变速箱内的第一传动轴7及第二传动轴8,上述第一传动轴7与第二传动轴8通过传动齿轮配合连接,上述第一传动轴7一端为传动端花键轴9,上述交换齿轮4插接在传动端花键轴9上。
上述紧固件包括有设置在输入端花键轴6及传动端花键轴9上的交换齿轮4的一侧设有一圆螺母平垫11,圆螺母平垫11一侧设有与输入端花键轴6螺接的圆螺母12,上述圆螺母12与圆螺母平垫11之间设有圆螺母止动圈13,以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松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市恒耀机械厂,未经余姚市恒耀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31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