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压器的无载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60301.X | 申请日: | 201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4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郑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东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9/00 | 分类号: | H01F29/00;H01F27/40;H02P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315032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压器的无载开关。
背景技术
变压器在使用时,输出电压会因为电网的用电量变化而波动,造成用户端的电压不稳,影响用户的用电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变压器上一般配备有有载调压开关。
为了和有载调压开关相配,变压器上一般设置有无载开关,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分为主线圈和多段调压线圈两部分,多段调压线圈设置有静触点,传统的无载开关都是采用机械结构,包括一个电机、传动机构和转柱,转柱上设置有多个动触点,电机通过减速机构带动转柱转动,使得动触点与不同的静触点相连,接入不同数量的调压线圈,实现有载调压。
这种调压方式,结构比较复杂,需要使用到电机和传动机构,而且切换时,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磨损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变压器的无载开关,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切换时磨损严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变压器的无载开关,包括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包括主线圈和至少一个调压线圈,还包括继电器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相连,所述继电器的开关部分并联在每个所述调压线圈上。正常工作时,主线圈和调压线圈都接入铁芯上,当输出电压过低时,使用控制器控制继电器,使得其中一个或多个继电器的线圈通电,线圈吸合开关,使得与开关相并联的调压线圈被断路,这样就相当于减少了初级线圈的匝数。而变压器的输出电压=输入电压*次级线圈匝数/初级线圈匝数,由公式可知,初级线圈的匝数减少,就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电压值,保证了电网电压的稳定。反之,当输出电压过高时,则可以使用控制器控制一个或多个继电器线圈失电,来达到降低输出电压的目的。这种调压方式,相比以前的机械结构,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动静触点之间也不会有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调压线圈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以前的机械结构,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动静触点之间也不会有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部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变压器的无载开关,包括铁芯1和缠绕在铁芯1上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L4,所述初级线圈包括主线圈L1和调压线圈L2、L3。
参见图2,主线圈L1和调压线圈L2、L3依次串联后两端与输入电压相连,调压线圈L2的两端和继电器KM1的开关部分两端相并联,调压线圈L3的两端和继电器KM2的开关部分两端相并联。
可编程控制器2的输入部分分别连接有开关K1、K2、K3,可编程控制器2的输出部分分别连接有继电器KM1、KM2的线圈部分。当开关K1闭合,开关K2、K3断开时,可编程控制器2控制继电器KM1线圈得电。当开关K2闭合,开关K1、K3断开时,可编程控制器2控制继电器KM2线圈得电。当开关K3闭合,开关K1、K2断开时,可编程控制器2控制继电器KM1、KM2线圈同时得电。当开关K1、K2、K3,都断开时,继电器KM1、KM2都失电。
假设初级线圈的匝数为n,主线圈的匝数为n1,调压线圈L2的匝数为n2,调压线圈L3的匝数为n3,当开关K1闭合,开关K2、K3断开时,n=n1+ n3。
当开关K2闭合,开关K1、K3断开时,n=n1+n2。
当开关K3闭合,开关K1、K3断开时,n=n1。
当开关K1、K2、K3,都断开时,n=n1+n2+n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东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东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603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