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虾蛄剥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2815.0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8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梦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A22C29/02 | 分类号: | A22C2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剥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剥虾蛄外壳时使用的虾蛄剥壳器。
背景技术
虾蛄,俗称“皮皮虾”,又叫爬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虾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但虾蛄外壳较硬,且外壳边沿带刺,在食用或实验室解剖时极易刺伤手。目前去虾蛄壳的主要方法是用手、牙齿或以剪刀辅助剥壳。手剥虾蛄壳不仅易使手受伤,而且还易将虾蛄肉剥碎。用牙齿剥壳会刺伤牙龈和嘴,甚至对牙齿起到破坏作用。用剪刀辅助剥壳虽然对于和牙的伤害较小,但操作相对比较麻烦,且虾蛄壳一般较硬,用剪刀剪时比较费力,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对剪刀使用技术较差的少年儿童来说,危险性更大,这种方法是不适合于少年儿童使用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容易地切除虾蛄边沿的壳和刺,轻松地剥掉虾蛄外壳的虾蛄剥壳器。本实用新型设有底板、挡板、四个不同型号的切具,可以应用该剥壳器辅助剥掉虾蛄的外壳。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虾蛄剥壳器,该剥壳器主框架由底板后部上端与挡板下端连接,底板上端分别与甲切具、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下端连接,挡板前面分别与甲切具、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后面连接组成。
所述甲切具的主框架由两个纵切刀片的后端与底架后端上部通过转轴连接,两个纵刀片中前部与横切刀片两端焊接,两个纵刀片的刀柄前端分别于横握柄两端通过螺钉连接,底架后端下部与具有弹性的弹板通过螺钉连接,弹板中上部与支架焊接,支架下端与压板焊接组成。
所述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与甲切具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组成,但切具的各组成部件的比例大小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顺序是甲切具、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
所述横切刀片呈圆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样式新颖、使用方便;该剥壳器设有四个结构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切具,可以应用于不同大小的虾蛄外壳的剥离;根据虾蛄上下宽窄不同的体型特点,底架设计成前宽后窄的形状,且底架前面和横切刀片均设计成圆弧状,以适应虾蛄的体型,易于准确地切割虾蛄的边壳;每套切具上设有压板,可以使虾蛄固定于底架上,方便虾蛄边壳的切割,且安全、伤及不到手;在每套切具上均设有横刀片和两个纵刀片,可以同时切除虾蛄身体两侧的边壳和尾部的外壳;取下被切掉边壳和尾部外壳的虾蛄,再将其上下壳体剥掉,就可以得到完整、大块的虾蛄肉;用该剥壳器剥离虾蛄的外壳,虾蛄肉不易破碎,省时省力,且不易刺伤手和嘴,更易于少年儿童的使用。另外,在酒店处理或实验室解剖活虾蛄时,采用该仪器辅助操作,会使过程更加快捷和安全。应用该剥壳器对提高虾蛄剥壳的效率和安全性具有实际意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是虾蛄剥壳器的立体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虾蛄剥壳器采用如下结构,如图1所示,该剥壳器主框架由底板1后部上端与挡板11下端通过胶粘铆合连接,底板上端分别与甲切具5、乙切具4、丙切具3和丁切具2下端通过螺钉连接,挡板前面分别与甲切具、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后面通过螺钉和螺母连接组成。
上述甲切具的主框架由两个纵切刀片9的后端与底架8后端上部通过转轴10连接,两个纵刀片中前部与横切刀片7两端焊接,两个纵刀片的刀柄前端分别于横握柄6两端通过螺钉连接,底架后端下部与具有弹性的弹板12通过螺钉连接,弹板中上部与支架14焊接,支架下端与压板13焊接组成。
上述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与甲切具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组成,但切具的各组成部件的比例大小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顺序是甲切具、乙切具、丙切具和丁切具。
上述横切刀片呈圆弧形状。
在使用虾蛄剥壳器时,根据虾蛄的大小,选择其中适合的切具。先将该切具的横握柄上拉使刀片抬起,把虾蛄放到底架上,使其尾部边壳露出底架前端,两侧边壳露出底架边部;然后用压虾架的压板压住虾蛄的身体,将横握柄下压,虾蛄的尾部和两侧边壳即被切掉;将虾蛄的上下壳用手掀掉,再去掉头,即可将虾蛄肉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2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记忆电池的充电保护电路